信願行是淨土宗修學必須具備的條件。(學佛真難, 真不容易,我自己是個過來人,很清楚。)——淨空法師

所以今天講到信心,真難,誰都沒法子,只好說佛度有緣人,真正肯信,有緣,沒有緣的不能度,他不相信。

學佛真難, 真不容易,我自己是個過來人,很清楚。年輕的時候不相信,誰介紹給我都枉然,不能接受。介紹的人,說老實話,他自己也講不清楚,也是一知半解,碰到我們這種性格,一定是打破沙鍋問到底,問到他最後沒辦法,不歡而散。

我二十六歲跟方東美先生學佛,這個教授是我們心目當中最佩服的人、最敬仰的人,這個很重要,尊師 重道。我跟他學哲學,他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我學習不是在學校,是在他家裡,每個星期天兩個小時,上午九點半到十一點半,我們一個老師一個學生。

這部哲學概論分成五個單元,最後一個單元佛經哲學,我從這個地方入佛門,是把佛經當作哲學 來看待,真的是研究哲學。方老師告訴我,「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哲學是世界上哲學的最高峰」,我都沒聽說過,沒人跟我講過,「學佛是人 生最高的享受」,這都是他告訴我的。所以我以後出家,穿了出家衣服去看他,他一看到我:你真幹了?我說老師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我要。非常贊成,你 這個路子走對了。我學佛以後出家,沒有一個人贊成,都說我學迷了,迷得太過分,怎麼出家去當和尚去了!這都是由於對佛法不了解、不認識,真正把它搞清楚、 搞明白,才知道這到底怎麼回事情。一般人都把佛教看成宗教,我們心目當中不是宗教,它是什麼?釋迦牟尼佛的教育。

佛教,我一出家向中國佛教會建議,把佛教當中加兩個字進去,「佛陀教育」,大家就不至於產 生誤會了。佛教會當時有人贊成,也有人不贊成,不了了之。可是我自己用佛陀教育,我在台灣有個基金會,「佛陀教育基金會」;我在香港成立這個機構,「香港 佛陀教育協會」。我都加兩個字進去,佛陀教育,加兩個字,以免發生誤會。釋迦牟尼佛真的是教育家,不是假的,三十歲開悟,所謂開悟就是讀書千遍、其義自 見,自見就是開悟,不是老師講給他聽的,自己明白了。為什麼自己會明白?大乘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是什麼?是自性。中國人 不是說嗎,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本善裡面包括智慧、德能、相好,全是自己心性裡頭有的。所以,佛不叫我們到外面去找,外面沒有東西,一切要向內心去求。

所以佛法,佛學稱為內學,佛經稱為內典,它向內,它不向外。怎麼求?它有三個層次,方法三 個層次,叫戒定慧,持戒、得定、開智慧。慧從哪裡來的?慧從清淨心來的。心清淨生智慧,心染污生煩惱;心平等生智慧,心雜亂生煩惱。持戒幫助我們得定,就 是幫助我們回歸清淨心、平等心,清淨平等是真心,染污雜亂是妄心,這個一定要知道。妄心生煩惱造罪業,真心生智慧積功德,不一樣,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教學的理念,這中國古人都採取了,真好,真有道理。佛教到中國

來,它的教學理念跟方法,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修學走戒定慧的 道路,所以戒定慧稱為三學。

信願行是淨土宗修學必須具備的條件。一定要相信要肯定「是心是佛」,信、願、持名就是是心作佛。「眾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所以信為道元功德母,是大道的根源,這信心。中國人講信,五常裡頭,仁義禮智信,信是五常最下面的一個信德,沒有信,上面全沒有了。仁義禮智信,信好比蓋五層大樓,這第一層;智是第二層,智是理智,不是感情用事;禮是第三層;義是第四層;仁是最高的一層,仁者愛人。 最下面是信,信沒有了全沒有了,可見這個字重要。

下面講第二個條件,「願」,什麼叫願?「厭離娑婆,欣慕極樂」。對於我們娑婆世界,住在這個地方時間久了,無量劫 了,生死輪迴,苦不堪言,現在覺悟了,不想在這個地方住,希望早一天離開。認識了極樂世界,對極樂世界生起歡喜、仰慕的心,心心念念想著極樂世界,想親近 阿彌陀佛,想親近那些諸上善人,密宗所謂大成就者。在極樂世界大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他們會幫助我們,會提拔我們,在極樂世界修行,很容易就成功了。下面 一個比喻說,「如子憶母,必欲往生」。對待阿彌陀佛就像小孩想母親一樣,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慈母,我們常常想念。必欲往生,必定要到極樂世界去。「行謂:從願起行」,著重在「一向專念,無有間斷」。念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叫一向專念。

「以上三事,號為資糧」,像旅行,一定要帶一點錢,還要帶糧食。古時候,有錢有時候買不到 糧食,必須要帶糧食出遠門。現在科技發達,交通便捷,到處有飯店、有旅館,所以不需要帶糧食,帶錢就夠了。從前抗戰期間,出門旅行都要帶一袋米,為什麼? 有時候小村鎮裡頭沒有旅社,也沒有飯店,你怎麼辦?我們看到,海賢法師說,他媽媽要回老家,他陪他媽媽一道回去,還帶個小鍋,為什麼?走路上要煮飯,得有鍋。找幾塊石頭堆個小灶,他就可以生火,像我們做野餐一樣,他得有工具,要帶個小鍋。這些事情,我們在抗戰期間必須要具備的,旅行要帶火柴,要帶個小鍋, 這些餐具都要帶著,到時候找不到。說以上三事號為資糧,「資糧欠缺,便難前進」。信願行三個具足,「缺一不可,如鼎三足,缺一便傾」,傾就倒下來了,「缺足之鼎」,這個鼎站不住,這叫「非器」。

「《疏鈔》復云」,蓮池大師的《疏鈔》,「又復世人,雖行眾善,於彼佛土,無信行願,亦名非器」。這個行眾善特別 是指佛門的佛弟子,修學其他的宗派,對淨宗沒有信願行,都不能成就。末後這一條說得好,「雖有諸過,於彼佛土,有信行願,亦名為器」,這一句重要。造作罪 孽,這個罪孽哪怕是五逆十惡,五逆十惡是最嚴重的罪過,是無間地獄的罪業,怎麼樣?他對於淨宗法門,他肯信、他想去、他能念這一句佛號,他的往生條件統統 具足,決定得生。這個例子太多了,《往生傳》裡頭最明顯的就是宋朝瑩珂法師,他給我們表法。他是個出家人,破戒、犯齋,寺廟裡面沒有人尊重他,沒有人瞧得 起他。這個人有個長處,這個長處就是救了他的,他相信因果報應。自己常常想到自己的行業、造作,知道自己死了以後一定是無間地獄,想到地獄他就害怕。求教 於同學,向同學請教,有沒有方法能救他,讓他不墮地獄?就有一個同學送他一本《往生傳》。他看了,每看一個人念佛往生,他都深受感動,流淚、慚愧。這本書 念完之後,他就下定決心,念佛求生淨土,你看看,他有信、有願、有行。

念了幾天?三天三夜。由於他真誠,這三天三夜是用真心,不是用妄心,真誠、清淨、恭敬心, 具足這三個心,把阿彌陀佛念來了。佛告訴他,你還有十年壽命,十年之後,你壽命終了的時候我來接引你。瑩珂在這個剎那之間,中國古人所說「福至心靈」,人 福報現前,忽然聰明了,他向阿彌陀佛要求,我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跟你去。他跟阿彌陀佛講,我的劣根性很重,禁不起誘惑,十年不知道要做多少罪過,不要 了。阿彌陀佛接受了,告訴他,三天之後來接引你。我們想,為什麼阿彌陀佛不當時帶他往生?如果當時帶他往生,我們永遠不知道這個事情。一般人認為,瑩珂關 著門念了佛,怎麼就死在房間裡了?沒人知道。留這三天,他有時間,把他經過的事情向大家報告,大家感到驚訝,不相信,好在時間很短,三天之後看你往不往 生。到第三天,他請大家念佛送他往生,大家當然歡喜,好事情,我們送你往生。念到大概一刻鐘,他就告訴大眾,他看見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他,跟大眾告別,他 走了,真走了。

這樁事情寫在《往生傳》裡頭,寫在《淨土聖賢錄》裡面,度多少人!當時大家看到的,對念佛 往生能不生起信心嗎?造作罪業不怕,只要肯懺悔、肯回頭,佛大慈大悲,一樣接引你。遺傳到現在,宋朝到現在七、八百年,這七、八百年當中,讀他這一段的公 案多少人!所以,阿彌陀佛留三天的時間讓他普度眾生,利益無邊,這功德太大了,我們今天都受他影響。我們讀了蓮池大師《疏鈔》裡頭這段開示,知道,雖有諸 過,有了過失、造了罪業不怕,只要我們有信、有願、有行,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三十五集)2014/4/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1-0035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