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十大願王(釋義)
【前言】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讚歎如來功德,甚深廣大,並普告大眾,欲成就如來殊妙功德,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若能「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乃至聽聞、讀誦、受持、書寫,皆能速滅一切身心病惱,遠離諸障,具足無量功德。
古德云:「願如海,行如山」,行者發廣大願心,以願導行,於因地上廣修六度萬行,方能成就無上莊嚴佛果。
一者禮敬諸佛
佛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聖者,「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成就世出世間最殊勝功德,所謂「念佛一句,罪滅恆沙;禮佛一拜,福增無量。」是故應以至誠之心禮敬諸佛,若有一分恭敬,就能消一分業障,增長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就能消十分業障,增長十分福慧。
事上禮佛的方式有二:一、問訊禮,二、最敬禮。問訊禮為彎腰向前九十度禮敬問訊;最敬禮則是五體投地,以頭部、雙膝、雙掌等五處著地,以最尊貴的頭貼伏於地,兩手承接如來雙足,故又稱接足禮。眾生無明,多生憍慢,故須禮敬諸佛,以除滅我慢,進而學習佛之慈悲心、柔軟心。
廣義的禮敬諸佛,即禮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賢聖僧、父母師長,乃至一切有情。如《法華經》載,常不輕菩薩禮敬一切眾生,皆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因為蠢動含靈同一真性,一旦捨妄歸真,畢竟成佛。
又,《優婆塞戒經》言:「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供養師長、諸佛菩薩,頭面禮拜,破憍慢故,是故先得無見頂相。」故知恭敬禮諸佛,亦為修「無見頂相」之因地工夫。
禮佛時,須身心恭敬,至誠專注,觀想「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諸佛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如此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禮至無有能禮所禮,最後能所一如,進而契入空性,本具的清淨心現前,即是禮敬自性佛,亦是禮佛的最高境界──實相平等禮。
二者稱讚如來
稱讚如來,即是讚歎如來因地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之菩薩行持,更稱揚圓滿無上福慧,成就法、報、化三身的果地如來。如《金光明最勝王經》載,大辯才天女讚歎如來:「南無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身真金色,咽如螺貝,面如滿月,目類青蓮……身光普照,如百千日,光彩映徹,如贍部金,其所言說,無有錯謬。示三解脫門,開三菩提路。心常清淨,意樂亦然。佛所住處,及所行境,亦常清淨,離非威儀,進止無謬。六年苦行,三轉法輪,度苦眾生,令歸彼岸。身相圓滿,如拘陀樹。六度熏修,三業無失,具一切智,自他利滿。所有宣說,常為眾生,言不虛設。於釋種中,為大師子,堅固勇猛,具八解脫。我今隨力稱讚如來少分功德,猶如蚊子飲大海水。願以此福,廣及有情,永離生死,成無上道。」
經云:「護口四過故,得廣長舌相。」如是讚歎如來的功德,能令口業清淨,不造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等過失,不但能消業轉業,增長福慧,亦能成就廣長舌相。若更以此讚歎功德,回向菩提,則如世尊為大辯才天女之祝願:「速證無上法門,相好圓明,普利一切。」
除口讚如來功德,身亦當倣效如來,廣行六度萬行,進而達到心無所著。如《四十二章經》云:「言無言言,行無行行,修無修修。」這念心始終保持如如不動、了了常知,與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之理相應,即是深契稱讚如來之真義。
三者廣修供養
供養,即以飲食、資財等,恭敬奉養三寶、父母、師長等長輩;若施予一般人或平輩,稱為布施。不論何者,若皆能以慈悲心、恭敬心、平等心為之,即為廣修供養。
《法華經》言:以飲食、衣服、醫藥、臥具四事供養三寶,為事供養;若能如法修行者,名為法供養。若人以恭敬心、平等心上供十方諸佛,中奉諸聖賢,下施六道眾生,必獲殊妙之福報。
《華嚴經》云:「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若進一步體解「三輪體空」之理,無能供養者、受供養者及所供養之物,當下即能契入如來法身,是為無上法供養,亦為真供養如來,必能成就無上圓妙果德。
廣修供養,不僅可廣集福德資糧,亦可去除內心的貪、瞋、癡,增長清淨心、慈悲心及智慧心,藉此福慧雙修,圓滿世出世之功德。《優婆塞戒經》云:「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供養父母師長善友,如法擁護一切眾生,是故次得手足輪相。」故知此法,亦是成就修「手足輪相」之因地行持。
四者懺悔業障
「懺」,即懺其前愆;「悔」,即悔其後過。眾生之心常為貪、瞋、癡三毒所覆,由身口意三業起惡造業,因業成障,使得清淨自性被妄想、執著、煩惱、習氣所覆蔽,故須深生慚愧、誠心懺悔,恆住淨戒一切功德,後不復造,方能蠲除罪障,令心回復清淨。
懺悔分「事懺」及「理懺」。「事懺」,即在佛前至誠禮拜、懺悔,如實披露所犯罪愆。「理懺」,即觀實相之理,所謂「罪由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當觀罪性空寂,了不可得;造罪之身為四大假合,無有實性;妄心念念變異遷流,虛妄不實。當下這念心安住實相,一念不生,則一切罪愆,頓時消除。故經云:「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應至心,懺悔六情根。」這念心契入不可思、不可議的實相境界,千年暗室,一燈即破,則無始劫的罪障,剎那滅卻,如此即為真懺悔。
經云:「於我法中,有二種人,各無所犯:一者,本性專精,本來不犯。二者,犯已慚愧,發露懺悔。此二種人,於我法中,名為勇健得清淨者。」如阿闍世王於佛前誠心發露懺悔,身上毒瘡即得痊癒,故知懺悔功德不可思議。吾人應以清淨三業,於一切諸佛菩薩前,誠心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
「隨」為順從之義;「喜」為欣悅。隨喜者,即為見他人行善,身心順從,隨之心生欣悅;亦即隨他修善,喜他得成。
《四十二章經》云:「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譬如一炬之火,數百千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經云:「以見他為福,隨喜佐助故,手得羅網相。」故知,見人行善,若能盡己之力隨喜助之,功德殊勝不可思議。
《華嚴經》載,菩薩不僅隨喜於如來難行能行之因地善行,乃至於成佛之一切果德,亦深心讚歎;不僅隨喜於十方世界六趣四生之所有功德,乃至小如微塵之善,悉皆隨喜。
日用之間,舉凡身、口、意三業,皆可修隨喜功德,如見聞他人行一切善法,則以身效法,或布施掌聲鼓勵;口說愛語予以讚歎;心生歡喜,無有嫉妒。
時時以身、口、意三業廣修隨喜功德,不僅去除慳貪、吝嗇、嫉妒之心,獲得勝善功德,更能使心量廣大,無我相、無人相,進而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聖者,「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成就世出世間最殊勝功德,所謂「念佛一句,罪滅恆沙;禮佛一拜,福增無量。」是故應以至誠之心禮敬諸佛,若有一分恭敬,就能消一分業障,增長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就能消十分業障,增長十分福慧。
事上禮佛的方式有二:一、問訊禮,二、最敬禮。問訊禮為彎腰向前九十度禮敬問訊;最敬禮則是五體投地,以頭部、雙膝、雙掌等五處著地,以最尊貴的頭貼伏於地,兩手承接如來雙足,故又稱接足禮。眾生無明,多生憍慢,故須禮敬諸佛,以除滅我慢,進而學習佛之慈悲心、柔軟心。
廣義的禮敬諸佛,即禮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賢聖僧、父母師長,乃至一切有情。如《法華經》載,常不輕菩薩禮敬一切眾生,皆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因為蠢動含靈同一真性,一旦捨妄歸真,畢竟成佛。
又,《優婆塞戒經》言:「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供養師長、諸佛菩薩,頭面禮拜,破憍慢故,是故先得無見頂相。」故知恭敬禮諸佛,亦為修「無見頂相」之因地工夫。
禮佛時,須身心恭敬,至誠專注,觀想「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諸佛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如此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禮至無有能禮所禮,最後能所一如,進而契入空性,本具的清淨心現前,即是禮敬自性佛,亦是禮佛的最高境界──實相平等禮。
二者稱讚如來
稱讚如來,即是讚歎如來因地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之菩薩行持,更稱揚圓滿無上福慧,成就法、報、化三身的果地如來。如《金光明最勝王經》載,大辯才天女讚歎如來:「南無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身真金色,咽如螺貝,面如滿月,目類青蓮……身光普照,如百千日,光彩映徹,如贍部金,其所言說,無有錯謬。示三解脫門,開三菩提路。心常清淨,意樂亦然。佛所住處,及所行境,亦常清淨,離非威儀,進止無謬。六年苦行,三轉法輪,度苦眾生,令歸彼岸。身相圓滿,如拘陀樹。六度熏修,三業無失,具一切智,自他利滿。所有宣說,常為眾生,言不虛設。於釋種中,為大師子,堅固勇猛,具八解脫。我今隨力稱讚如來少分功德,猶如蚊子飲大海水。願以此福,廣及有情,永離生死,成無上道。」
經云:「護口四過故,得廣長舌相。」如是讚歎如來的功德,能令口業清淨,不造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等過失,不但能消業轉業,增長福慧,亦能成就廣長舌相。若更以此讚歎功德,回向菩提,則如世尊為大辯才天女之祝願:「速證無上法門,相好圓明,普利一切。」
除口讚如來功德,身亦當倣效如來,廣行六度萬行,進而達到心無所著。如《四十二章經》云:「言無言言,行無行行,修無修修。」這念心始終保持如如不動、了了常知,與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之理相應,即是深契稱讚如來之真義。
三者廣修供養
供養,即以飲食、資財等,恭敬奉養三寶、父母、師長等長輩;若施予一般人或平輩,稱為布施。不論何者,若皆能以慈悲心、恭敬心、平等心為之,即為廣修供養。
《法華經》言:以飲食、衣服、醫藥、臥具四事供養三寶,為事供養;若能如法修行者,名為法供養。若人以恭敬心、平等心上供十方諸佛,中奉諸聖賢,下施六道眾生,必獲殊妙之福報。
《華嚴經》云:「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若進一步體解「三輪體空」之理,無能供養者、受供養者及所供養之物,當下即能契入如來法身,是為無上法供養,亦為真供養如來,必能成就無上圓妙果德。
廣修供養,不僅可廣集福德資糧,亦可去除內心的貪、瞋、癡,增長清淨心、慈悲心及智慧心,藉此福慧雙修,圓滿世出世之功德。《優婆塞戒經》云:「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供養父母師長善友,如法擁護一切眾生,是故次得手足輪相。」故知此法,亦是成就修「手足輪相」之因地行持。
四者懺悔業障
「懺」,即懺其前愆;「悔」,即悔其後過。眾生之心常為貪、瞋、癡三毒所覆,由身口意三業起惡造業,因業成障,使得清淨自性被妄想、執著、煩惱、習氣所覆蔽,故須深生慚愧、誠心懺悔,恆住淨戒一切功德,後不復造,方能蠲除罪障,令心回復清淨。
懺悔分「事懺」及「理懺」。「事懺」,即在佛前至誠禮拜、懺悔,如實披露所犯罪愆。「理懺」,即觀實相之理,所謂「罪由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當觀罪性空寂,了不可得;造罪之身為四大假合,無有實性;妄心念念變異遷流,虛妄不實。當下這念心安住實相,一念不生,則一切罪愆,頓時消除。故經云:「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應至心,懺悔六情根。」這念心契入不可思、不可議的實相境界,千年暗室,一燈即破,則無始劫的罪障,剎那滅卻,如此即為真懺悔。
經云:「於我法中,有二種人,各無所犯:一者,本性專精,本來不犯。二者,犯已慚愧,發露懺悔。此二種人,於我法中,名為勇健得清淨者。」如阿闍世王於佛前誠心發露懺悔,身上毒瘡即得痊癒,故知懺悔功德不可思議。吾人應以清淨三業,於一切諸佛菩薩前,誠心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
「隨」為順從之義;「喜」為欣悅。隨喜者,即為見他人行善,身心順從,隨之心生欣悅;亦即隨他修善,喜他得成。
《四十二章經》云:「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譬如一炬之火,數百千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經云:「以見他為福,隨喜佐助故,手得羅網相。」故知,見人行善,若能盡己之力隨喜助之,功德殊勝不可思議。
《華嚴經》載,菩薩不僅隨喜於如來難行能行之因地善行,乃至於成佛之一切果德,亦深心讚歎;不僅隨喜於十方世界六趣四生之所有功德,乃至小如微塵之善,悉皆隨喜。
日用之間,舉凡身、口、意三業,皆可修隨喜功德,如見聞他人行一切善法,則以身效法,或布施掌聲鼓勵;口說愛語予以讚歎;心生歡喜,無有嫉妒。
時時以身、口、意三業廣修隨喜功德,不僅去除慳貪、吝嗇、嫉妒之心,獲得勝善功德,更能使心量廣大,無我相、無人相,進而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六者請轉法輪
所謂「法輪」者,以輪比喻佛陀之教法;「轉法輪」即宣說佛法。因為「輪」有三義:一、運載義,謂佛法能運載眾生橫度煩惱流,直登涅槃彼岸;二、摧碾義,即佛法能摧毀眾生之無明、煩惱,令其超凡入聖,成就出世聖果。三、圓滿義,因佛所說之教法圓融無礙,故以輪之圓滿喻之。
經上記載,佛初成道時,曾自念言:「我所得法,甚深難解,唯佛與佛乃能知之。一切眾生薄福鈍根,云何能解我所得法!我寧般涅槃。」幸賴大梵天王、釋提桓因,乃至他化自在天等,至誠乞請如來,以大悲力,轉妙法輪,方有今日娑婆世界佛法之流布。
佛陀說法,皆有其緣起,因有弟子請轉法輪,故而開演無上妙法。如《圓覺經》即為文殊、普賢等十一位大菩薩,以恭敬之三業,懇請如來開示「本起清淨因地法行」、「菩薩修行漸次」……等問題,因而成為今日行者奉為修行圭臬之法寶。
《大智度論》云:「遇佛法輪,一切煩惱毒皆滅。」為佛弟子,當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以佛法甘露,拔濟有情,不僅己身聞法受益,亦希望一切眾生同霑法雨,故當恆請一切諸佛菩薩、諸大善知識常轉法輪,令眾生得受法益,共證菩提。
因此,若能請轉法輪,並廣行菩薩道,助佛轉輪,令眾生契悟究竟實相大法,必能普利群生。若更能時時保持正念,於紅塵度眾而心不染著,則為轉自法輪。如此,勤轉法輪──請轉法輪、助佛轉輪、轉自法輪,自利利他,則能親證如來不可思議境界。
七者請佛住世
如來所說之法,為世出世間之真理,能令眾生脫離生死苦海,得證涅槃大樂。佛陀萬德莊嚴,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能令眾生見而生喜,繼而勤修聖道;如阿難尊者,即是見佛相好,心生欣敬,而隨佛出家。
《四十二章經》云,人有二十難,其中之一難即是「生值佛世難」。佛法實為難遭難遇,為佛弟子,當至誠禮請諸佛世尊乃至一切賢聖僧,長久住世,作世間之明燈、人天之眼目,令眾生修行有所依怙。
昔日佛陀涅槃前,在毘舍離城,曾三次對阿難言:若得四神足者,可住世一劫。當時阿難為魔蔽心,而不知請佛住世。若當時阿難能請佛住世,吾人今日仍能親見如來金色身、親聞世尊梵音聲。故行者當發願,若知諸佛如來、菩薩、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將欲示現般涅槃時,應立即恭敬勸請莫入涅槃,以利樂一切眾生。
《法華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之知見即是人人本具之佛性、宗門所謂之本來面目。故知,諸佛住世之本懷,即為接引眾生悟入此清淨自性。《六祖壇經》云:「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因此,這念心清明作主,即是自性佛住世,是為請佛住世之究竟義。
八者常隨佛學
修行學佛,即是學佛的清淨身、口、意三業。時時以佛行為己行、佛言為己言、佛心為己心,是為常隨佛學。
從佛陀因地初發心之精進修菩薩行: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三千大千世界,無一非如來捨身命行布施之處。如此難行苦行,乃至於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槃,一切示現,均為行者學習之楷模。
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舉止具足威儀細行及神通妙用;以廣長舌、梵音聲、圓滿音,作師子吼,如大雷震,饒益有情,降伏群魔;慈悲喜捨無量,愍念眾生如一子,平等無二。是以佛弟子當常隨佛學,行住坐臥具足四威儀,身行一切善,囗言法語、善語;心懷大慈愍;恪遵「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之教敕,以進趣涅槃道。
《六祖壇經》云:「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無論行住坐臥,身口意三業皆能隨順本具清淨覺性而行,不起凡夫染污心,安住正念,則清淨心時時現前,契入如來清淨法身,當下即在佛左右,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
菩薩誓度無邊眾生,不論胎、卵、溼、化,種種相貌、種種族類、種種心性,皆能隨順承事、供養,如敬父母、師長、阿羅漢、如來,等無有異。時時秉持「眾生歡喜,諸佛歡喜」之心,平等饒益一切眾生,隨其所需,樂施一切,並隨機轉化眾生之煩惱,令趣向佛道。
古德云:「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菩薩以大慈悲心,廣學無量,以四攝法、六波羅蜜等菩薩行門,恆順眾生,隨機度化,廣結善緣。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故菩薩恒以大悲心饒益眾生,於無量捨身利他行誼中,成就諸佛智慧華果。行者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
十者普皆回向
回向有三義,一、「回己向他」義,即將己所修一切善法功德,回向法界一切眾生,願自身及眾生,皆得共成佛道。二、「回事向理」義,修一切善法,而心不執著,了達一切有為法,緣起性空,諸法畢竟空寂,從有為回向無為,而契入不生不滅菩提、涅槃之理。三、「回因向果」義,於因地勤修六度萬行,願未來際能成就無上佛果。
《華嚴經》言:「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是為圓滿之回向義。
修無上菩提者,於因地行普賢十大願,廣集福慧資糧,亦當發廣大回向心,不僅為了自我解脫,更回向一切眾生皆得解脫,最後連回向之心亦了不可得。如《金剛經》云:「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此廣大無私心願,普遍回向,即能契入如來不可思議解脫境界。
所謂「法輪」者,以輪比喻佛陀之教法;「轉法輪」即宣說佛法。因為「輪」有三義:一、運載義,謂佛法能運載眾生橫度煩惱流,直登涅槃彼岸;二、摧碾義,即佛法能摧毀眾生之無明、煩惱,令其超凡入聖,成就出世聖果。三、圓滿義,因佛所說之教法圓融無礙,故以輪之圓滿喻之。
經上記載,佛初成道時,曾自念言:「我所得法,甚深難解,唯佛與佛乃能知之。一切眾生薄福鈍根,云何能解我所得法!我寧般涅槃。」幸賴大梵天王、釋提桓因,乃至他化自在天等,至誠乞請如來,以大悲力,轉妙法輪,方有今日娑婆世界佛法之流布。
佛陀說法,皆有其緣起,因有弟子請轉法輪,故而開演無上妙法。如《圓覺經》即為文殊、普賢等十一位大菩薩,以恭敬之三業,懇請如來開示「本起清淨因地法行」、「菩薩修行漸次」……等問題,因而成為今日行者奉為修行圭臬之法寶。
《大智度論》云:「遇佛法輪,一切煩惱毒皆滅。」為佛弟子,當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以佛法甘露,拔濟有情,不僅己身聞法受益,亦希望一切眾生同霑法雨,故當恆請一切諸佛菩薩、諸大善知識常轉法輪,令眾生得受法益,共證菩提。
因此,若能請轉法輪,並廣行菩薩道,助佛轉輪,令眾生契悟究竟實相大法,必能普利群生。若更能時時保持正念,於紅塵度眾而心不染著,則為轉自法輪。如此,勤轉法輪──請轉法輪、助佛轉輪、轉自法輪,自利利他,則能親證如來不可思議境界。
七者請佛住世
如來所說之法,為世出世間之真理,能令眾生脫離生死苦海,得證涅槃大樂。佛陀萬德莊嚴,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能令眾生見而生喜,繼而勤修聖道;如阿難尊者,即是見佛相好,心生欣敬,而隨佛出家。
《四十二章經》云,人有二十難,其中之一難即是「生值佛世難」。佛法實為難遭難遇,為佛弟子,當至誠禮請諸佛世尊乃至一切賢聖僧,長久住世,作世間之明燈、人天之眼目,令眾生修行有所依怙。
昔日佛陀涅槃前,在毘舍離城,曾三次對阿難言:若得四神足者,可住世一劫。當時阿難為魔蔽心,而不知請佛住世。若當時阿難能請佛住世,吾人今日仍能親見如來金色身、親聞世尊梵音聲。故行者當發願,若知諸佛如來、菩薩、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將欲示現般涅槃時,應立即恭敬勸請莫入涅槃,以利樂一切眾生。
《法華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之知見即是人人本具之佛性、宗門所謂之本來面目。故知,諸佛住世之本懷,即為接引眾生悟入此清淨自性。《六祖壇經》云:「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因此,這念心清明作主,即是自性佛住世,是為請佛住世之究竟義。
八者常隨佛學
修行學佛,即是學佛的清淨身、口、意三業。時時以佛行為己行、佛言為己言、佛心為己心,是為常隨佛學。
從佛陀因地初發心之精進修菩薩行: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三千大千世界,無一非如來捨身命行布施之處。如此難行苦行,乃至於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槃,一切示現,均為行者學習之楷模。
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舉止具足威儀細行及神通妙用;以廣長舌、梵音聲、圓滿音,作師子吼,如大雷震,饒益有情,降伏群魔;慈悲喜捨無量,愍念眾生如一子,平等無二。是以佛弟子當常隨佛學,行住坐臥具足四威儀,身行一切善,囗言法語、善語;心懷大慈愍;恪遵「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之教敕,以進趣涅槃道。
《六祖壇經》云:「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無論行住坐臥,身口意三業皆能隨順本具清淨覺性而行,不起凡夫染污心,安住正念,則清淨心時時現前,契入如來清淨法身,當下即在佛左右,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
菩薩誓度無邊眾生,不論胎、卵、溼、化,種種相貌、種種族類、種種心性,皆能隨順承事、供養,如敬父母、師長、阿羅漢、如來,等無有異。時時秉持「眾生歡喜,諸佛歡喜」之心,平等饒益一切眾生,隨其所需,樂施一切,並隨機轉化眾生之煩惱,令趣向佛道。
古德云:「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菩薩以大慈悲心,廣學無量,以四攝法、六波羅蜜等菩薩行門,恆順眾生,隨機度化,廣結善緣。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故菩薩恒以大悲心饒益眾生,於無量捨身利他行誼中,成就諸佛智慧華果。行者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
十者普皆回向
回向有三義,一、「回己向他」義,即將己所修一切善法功德,回向法界一切眾生,願自身及眾生,皆得共成佛道。二、「回事向理」義,修一切善法,而心不執著,了達一切有為法,緣起性空,諸法畢竟空寂,從有為回向無為,而契入不生不滅菩提、涅槃之理。三、「回因向果」義,於因地勤修六度萬行,願未來際能成就無上佛果。
《華嚴經》言:「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是為圓滿之回向義。
修無上菩提者,於因地行普賢十大願,廣集福慧資糧,亦當發廣大回向心,不僅為了自我解脫,更回向一切眾生皆得解脫,最後連回向之心亦了不可得。如《金剛經》云:「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此廣大無私心願,普遍回向,即能契入如來不可思議解脫境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