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與戒淫─淺談青年應有的美德

鐘茂森博士敬述

前言
一、孝─立身之本
二、戒淫—守身之要
結束語

前言

尊敬的淨空教授、各位老師、各位同學、青年朋友們:大家好!

非常感謝澳洲淨宗學院,為我們舉辦為期一周的「幸福人生講座」。這個講座將帶給我們最豐富的精神食糧,讓我們瞭解中國人的祖先是怎樣教導他的後代的。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精華會在這裏展現。如何做人,如何贏得幸福美滿的人生會在這裏得到充分的討論。

非常感謝淨宗學院院長淨空教授給我們這個機會,讓我們在這裏研討青年應有的美德──孝與戒淫。我們都是青年人,面臨複雜的社會,而立身之本,守身之要就是孝與戒淫。所以末學不揣淺陋,借此機會,與大家共同研討,並以此論題請教於在座各位大德。


現在先討論第一個問題:


一、孝─立身之本

〈一〉、為什麼要孝

1.儒家──曉之以要理

兩千多年前,在中國春秋時代,「至聖先師」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就討論了這個問題。一天,孔子閒坐著,他的學生曾參(曾參,就是曾子,《大學》的作者)在旁邊侍奉。孔子問曾參:「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意思是說,前代帝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極為重要的道理,去教化天下百姓,使人民和睦,尊貴和卑微的人都能相安,沒有怨言,你知道這個至德要道是什麼嗎?曾參聽到老師講這麼重要的問題,立刻恭恭敬敬地站起來,離開座位。他到孔子面前說:「弟子不聰敏,哪能知道這種至德要道呢!請夫子詳細講解。」孔子這麼一問,曾參這麼一請教,就引出了宇宙的精華,做人的根本──孝。

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說,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從此而產生。所以,被譽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的孔子,首先教人的就是孝。「自天子至於庶人」,「人之行莫大於孝」。孔子在《孝經》中論述了從天子到鎮守各方的諸侯,九卿官員、讀書的士人,以及庶人百姓的孝道。

天子的孝道,是「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意思說,皇帝或者說是國家領導人,自己要以身作則,極盡孝敬父母之事,而且用這種孝道教化天下百姓。

古代的聖賢帝王,都是這樣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周文王還未繼承王位之前,是太子的時候,對父母就由衷的敬愛。每日三次問候父親從不間斷。早晨雞初啼時,即整理衣裝,去向父親請安,中午又去問安,晚上再去問安。聽到父親安康,就心中歡喜。若知道父親欠安,就很擔憂,並想方設法,幫助父親解除不安的因素,然後才放心。對父親的飲食,也十分注意,對飯菜的冷熱,父親飯量的多少,都關心入微。這就是中國著名的傳統童蒙教育課本《弟子規》「入則孝」篇中說的「晨則省,昏則定」。早上起來,先看望父母,向父母問好,晚上回家後,亦復如是。有些人,覺得周文王一日三次問安,是很簡單的事啊,可是就這麼簡單的事,我們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現在父母關心獨生子女,確實做到了早晚的呵護,關心入微,可是反過來,以這樣的愛心體貼入微對待父母的,卻只有周文王啊!周文王以孝著稱,以德治國,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都盡到至極。自己成為全國人民的表率,而且以德教化四海百姓,開創周朝八百年基業,是我國歷史上最長久的王朝。天子,位尊在人民之上,他的道德也要高於人民之上,行為世範,周文王做到了,所以他被人們稱為聖人。

下面我們再看一個例子──漢文帝侍奉母親的故事。漢文帝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三個兒子。他是嬪妃所生。原本不是太子,後因孝順賢能,而被群臣擁之為皇帝。漢文帝即位之後,沒有一點驕慢之氣,侍奉生母薄太后非常殷勤體貼。薄太后一次生病,一病三年不起,文帝盡心盡力在床前照顧,幾乎沒有很好地睡過一覺。有時連衣服也不解開,以備母親隨時召喚。每當湯藥煎好了,給母親喝之前,文帝都要自己先嘗一嘗,體味藥的火候是不是適中,會不會太苦,或者是太燙,然後才送給母親服用。薄太后看在眼裏,很感動,也很心疼自己的兒子,就說:「宮裏這麼多人,都可以照顧我,你不要這麼辛苦操勞了,而我的病又不是三兩天就能好的。以後叫宮女們服侍我就可以了。」漢文帝跪下來對母親說:「如果孩兒不能在您有生之年,親自替您做點事,那要什麼時候才有機會報答您的養育之恩呢?」漢文帝雖貴為天子,卻成為久病床前的孝子。他的耐心、他的柔和、他的勤勞、他的體貼,真正做到《弟子規》的「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示範久病床前有孝子!漢文帝的仁孝,傳遍了四方,感化所有的官員、百姓,為政不在多言,《論語》中說「己身正,不令而從」。當時天下大治,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正是說的漢文帝開創的歷史時期。所以孔夫子在《孝經‧孝治章》中說:「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明哲的君王,用孝來治理國家,天下自然和平,人民安定,風調雨順。

中國古代的帝王重視以孝德來治國。現代的中國領導人也極重視這一問題。2004年 5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會議,胡錦濤主席以及党和國家的領導人都發表了重要講話。指出要把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之中的重點,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切實把以德育人放在首位。古今領袖,皆是英雄所見略同。

今年 2月17日中央電視臺舉辦的「感動中國2004年度人物評選」揭曉了。推舉出十位感動中國的人物,包括奧運會金牌冠軍,立志讓人類遠離饑餓的水稻專家,二十年出生入死的緝毒員警,充滿愛心到貧困山區的義務青年教師,健康的守護者愛滋病防治專家,等等。其中有一位孝子,他的孝行感動全中國,他叫田世國,是一名廣州市的律師,男,38歲。2004年他的母親患尿毒症,他得知母親最好的治療方式是移植一個健康的腎臟,就毅然決定瞞著母親,將自己的一個腎臟移植給媽媽。去年 9月29日,在上海醫院,母植子腎手術成功,二人都已經康復出院。正是:「慈母身上腎,孝子一片心」。田世國,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饋給病危的母親,至今不讓母親知道,他的孝行,讓天下所有的母親含淚微笑,他的真情喚起天下所有兒女的孝心。

「感動中國人物評選」委員會對田世國的評價是:

孝順、孝心、孝道,是今天社會轉型期人際間情感疏離的感召。小羊有跪乳之恩,烏鴉有反哺之義。捐腎救母,大親、大情、大義。

中央電視臺對這位元孝子的宣傳、表彰報導,喚起全國人民的孝心。孝,在感動中國!孔子說:「教民親愛,莫過於孝」(《孝經‧廣要道章》)意思是說,教人民相親相愛,莫過於推行孝道了。

2005年的中國春節聯歡晚會的精彩節目中,我們多次看到以孝為主題的演出。例如,為父親慶80大壽的短劇,回憶童年和感恩母親的相聲小品等等。這些感人的節目,都是寓教於樂。今天的中國領導人善於用中華傳統的道德文化教育人民。

下面,我們再介紹孔子所推崇的百官和讀書人當中所應奉行的孝。儒家主張「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讀書學習聖賢之道,聖賢之道以孝為根本,做官心裏常想著國君與百姓,首先孝敬自己的父母,再以這種孝敬的心來事奉國君,事奉上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奉自己的老人,推廣而至所有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兒女,推廣而愛護所有人的兒女。為官的,能這樣恭敬謹慎地去做,「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不是古聖先王所提倡的道理,不敢隨便說,不是古聖先王所奉行的道德,不敢去做。「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用現代的話來說,以孝敬父母之心來忠君愛民,才能使官位永久,不辱沒祖先,而光宗耀祖。

我們現在來看一個例子。宋朝時,有一個才子,叫黃庭堅,是宋朝的大學問家,擅長書法、繪畫和寫詩。特別是他的行書和草書是傳誦古今的。他做過縣長,後做到國家太史的官職。他非常孝順母親,侍奉年老的母親很殷勤。每天,一定親自為母親清洗馬桶(尿器)。這個工作本來可以由僕人去做的。可是黃庭堅堅持自己去做,而且做得很認真,洗得很乾淨。因為黃庭堅知道自己的母親平生最喜好潔淨,如果讓僕人去做怕不能盡心如意。所以自己親自動手,讓母親生歡喜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去做,無有疲厭。黃庭堅貴為國家的官員和當時著名的文人,在經濟上奉養母親是不成問題的,但是他的孝敬之心還包括對母親全面的體貼關懷,順從母親的特性愛好。因此,他的孝行被列為中國著名的二十四孝的典範之一。後人評論他是「此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意思是說,什麼事最重大?侍奉父母最重大。為什麼呢?古德說: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孝本於天性。黃庭堅成名和做官之後仍不忘本,所以他的事業才長久,名垂千古,正是有源頭之水,有根本之木啊!

我們講到這裏,在座的朋友們也許有人會問,古代的官員和讀書人會孝敬父母,而帶動當時的風氣。我們今天就沒有這樣的孝子了嗎?我正要驚喜地告訴大家。2005年元月中國評出十大孝子。其中有一位,名叫李世同,文化程度:大學,是經濟師。他擔任河南省杞縣政協副主席。這位孝子,他的愛心遍及全縣的老人。幾年來,他深入50多個行政村調查,瞭解鄉村老人的真實生活狀況,調查的資料達20多萬字。他統計出,這些村子裏的老人,生活愉快者占20%,一般情況者占20%,受委屈、招嫌棄者占40%,受虐待遺棄者占20%。他還統計出,這些農村老人,自己勞動養活自己的占 70%;一半靠自己一半靠子女供養的占20%;完全由子女養活的占10%。鑒於這種情況,他發起組織成立「敬老孝老志願者活動協會」,開展多種形式的敬老孝老活動。例如,舉行「敬老孝老思想教育報告會」60多場,直接受教育的群眾 7萬多人。他直接關懷幫助解決老人子女糾紛案件 200多起。發動開展「敬老孝老思想教育進萬家」的活動等等。這位孝子,被稱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使者」,「老年人的貼心人」,「敬老孝老的楷模」,「愛心功臣」。在他的帶動下,敬老孝老志願者隊伍已發展到 300餘人了。孔子在《孝經》中說:「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意思是說:教人民相親相愛,莫過於推行孝道了。河南省杞縣政協副主席李世同不正是這樣做的嗎?

另外,還有令人高興的資訊。2004年10月,四川省成都市一名律師,叫李宗發,他鄭重地向省人大呈交了一份《孝法》的立法草案建議書,詳細題目是《四川省父母子女家庭關係規定》。這位律師認為,對於如何盡孝,中國僅有的婚姻法略有涉及,但不夠詳盡。因此,他希望四川省能率先發起為「孝」立法,讓子女盡親情的孝養義務,讓中國傳統的美德受法律保障。李宗發律師的《孝法》建議書,還提出:「本省招收、聘用、晉升公務員、領導幹部,必須審查其孝敬、贍養父母情況,並以此作為衡量審查其品行是否端正的第一前提。」這位律師還指出:鄉政府、村委會、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等對所管轄區內親情文明建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孝敬、贍養父母風氣不好的,街道辦事處等基層單位領導幹部不得連任、晉升或平調。

李宗發律師的《孝法》立法草案建議書,獲得新聞輿論的熱烈反響。《成都晚報》記者評論:

「人孰能不老,百事當以孝為先!……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們不得不承認,對利益的追求正不斷地衝擊著人們原有的道德觀,包括『孝道』在內的傳統美德也漸漸地遭到一部分人的淡忘。現在,成都的一名律師振臂而起,建議為『孝道』立法,試圖讓這一傳統美德得到法律的保障。這無疑是一種新的探索,使『孝道』這一美德能在社會上得到普遍的遵行。」

孔子在《孝經》中說:「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意思說古代五大類刑法所屬的條例有三千多種,但沒有比不孝的罪過更大的了。今天有律師為孝立法,建立社會的機制,懲惡揚善,真是令人拍手稱快!

從以上的兩例,可以看到,今天的官員和知識份子,在推行孝道方面,十分善於因地制宜,結合時代的特點,讓孝道為民眾所接受。

接下來,我們再介紹孔子所推崇的平民百姓所奉行的孝。孔子在《孝經》「庶人章」中說:「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古時候的平民百姓,包括農工商,其中農民占的比例最大,百姓能善於利用天時(春夏秋冬節氣種植)地利(收成莊稼),兢兢業業地工作,勤儉節約,謹慎自己,豐厚地贍養父母,這就是平民百姓的孝。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漢朝的時候,有個平民叫蔡順,父親早去世了,他奉侍母親非常孝順。當時,朝廷王莽篡位,天下大亂,又逢年歲饑荒,收成不好,缺乏糧食。蔡順只好到野外採些桑椹果給母親吃。採桑椹時,他總是帶著兩個籃子來分裝。有一次正在採桑椹時,遇到強盜。強盜好奇地問他:「你採的果子為什麼用兩個籃子分裝?這樣子不是很麻煩嗎?為什不裝在一起呢?」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椹已經成熟了,比較甜,是給母親吃的;紅色的還沒有熟透,比較酸,是留給我自己吃的。所以要分裝兩個籃子」。強盜聽了很感動,也很同情蔡順。不但沒有搶劫他,還送他三斗白米和一些肉。可是蔡順沒有接受,宛然謝絕了。

這也是中國著名二十四孝的故事之一。蔡順孝敬母親的心行。雖遇饑荒之年,而分毫不改。有些人在順境之中,能孝敬父母,在逆境中,在困難當中就不行了。我們看到蔡順的故事,就會慚愧和反省。同時,在這個故事中,我們也看到孝是人之天性。它最能感化人,強盜本是要搶劫東西的,可是遇到孝子,他們不僅不搶劫,還生恭敬心,送東西給孝子。從蔡順的角度來看,他能奉行孝為立身之本,因此不僅不會遭強盜的殺劫,而且還感化了他們自動獻出食物。由此,可以體會到孔子所說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平民百姓中,孝子不乏其人。古有孝子流芳百世,今天的孝子更是令人感動讚歎。在2005年元月全中國評出的十大孝子中有一位,名叫戴永勝,男,27歲,文化程度是初中,是山東省棗莊煤礦工人。戴永勝的母親在2001年確診為卵巢癌,而且癌細胞已廣泛轉移擴散無法手術,醫生說他母親的生命期限不超過一年。戴永勝看到母親的身體每況愈下,全身浮腫、嘔吐,吃不下飯,經常發燒,精神已經到了崩潰的地步。孝子戴永勝,決定先從心理上搶救母親,他一方面請醫生們幫忙用「經過治療檢查腫瘤已完全消除」的方便語言,來煥發母親對生存的希望,一方面積極努力到外地尋藥訪醫,治療母親的癌症。他曾經為尋藥,跋涉三天三夜,忍饑挨餓。為母尋藥,他輾轉九省二市,從各地善良的醫生那裏得到各種抗癌藥物十多種,搜集了150多個民間藥方。由於他的愛心、孝行和各種努力,終於使在他母親體內的癌細胞萎縮了60%。這位婦女現在已經能下田幹農活了。醫生們非常驚訝,認為這是醫學史上的奇跡。戴永勝並不以此為滿足,他現在一邊打工,一邊還在尋找抗癌良方。他希望有一天能徹底地治癒母親的癌症。

我們看到這位孝子,也是在困難當中,在逆境中,不失孝心!即使醫生在2001年就宣判了他母親的「死刑」,可是戴永勝仍懷赤子之心,為母親四處尋藥訪醫。幾年來他不倦的努力,終於使全身浮腫,經常發燒嘔吐的母親能恢復到下田幹活了,這不就是孝心的奇跡嗎?!這不是仁愛的成果嗎?!《四書‧中庸篇》裏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意思說,仁愛是孝敬雙親為最大。)戴永勝做到了。

談到這裏,我們回憶一下,今天開始討論孝道的時候,是曾子(曾參)向老師孔子請教的。孔子提出了孝是至德要道,並闡述了從天子到百姓,人們所應奉行的孝。曾子聽罷感歎道:「甚哉!孝之大也。」意思是說孝親之道,真是偉大,範圍真是廣大無邊啊!

孔子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意思說,孝,是天經地義的事,是人民本有的自然的行為。孔子這段話,說到了天、地、人三才。而孝一字,對三才能一以貫之。我們知道,天是指萬物賴以生存的空間,包括日、月、星三種光明的來源,包括四季的更替不亂,晝夜寒暑有序。俗話說:「萬物生長靠太陽」「春天播種發芽」。所以天所包括的一切,能啟發萬物生生不息,天是仁愛的;地是包括田野、山林、江河、湖海等能包容寬厚載物,地依靠天時以成熟萬物,地是恭順的;人在天地之間,稟受天地之精氣,也就是承受了仁愛與恭順的氣息,就自然行孝了。所以這個孝,就含著仁愛與恭順。所以孝是含天地之德。所以孝,是宇宙的精華。孝,是天性。孝,是一切道德的總綱。

曾子又問孔子:「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意思是說,請問聖人的道德有沒有比孝更高的了?子曰:「夫聖人之德,有何以加於孝乎。」孔子回答:「聖人的道德沒有超過孝道的了。」儒家認為以孝為中心,把這種仁愛恭順父母之心推廣到君王則忠誠,推廣到兄弟則友愛,推廣到夫婦則和睦,推廣到朋友則守信,推廣到天下人民,則能敬愛天下的人民。正如孟子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認為以孝道治理天下是「聖治」,使「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意思說,因為孝是根本,所以以孝治天下,自然政通人和,國泰民安。所以孔夫子才會說孝是至德要道。

我們真是感謝至聖先師孔子,一部薄薄的《孝經》就把孝的理論給我們說的這麼清楚。

接下來,我們再介紹一位聖人,他從另一個層面,也把孝的含義給我們揭示無疑。

2.佛家──述之以恩德

這位聖人,就是釋迦牟尼佛。我們知道,他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原本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即現在的尼泊爾)的太子,名叫悉達多。西元前六世紀中期,有的書記載是西元前565年降生的。當時的中國正值東周春秋戰國時代,他與孔子幾乎是同一歷史時期的(孔子西元前551-前479年)。悉達多太子看到人間生老病死的痛苦,決定捨棄了宮廷富貴的生活,出家求道。經過五年的參訪、拜師求學,又經過六年的苦行,樹下悟道,終於成佛,證得圓滿的智慧之後,又到處講學,幫助眾生覺悟,離苦得樂。佛教是西元67年,漢朝時正式傳到中國來的。當時中國皇帝正式修建河南洛陽白馬寺(中國第一寺院),迎請印度高僧及佛教經典。以後又敕令在全國各地建寺院,推廣佛教。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跟中國的儒家是孔夫子的教育一樣。

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49年,其中他講了一部《父母恩重難報經》。這部不朽的經典,詳細記述了婦女從懷胎一月至十月所經歷的辛苦,胎兒吸收母親精華生長的情況。釋迦牟尼佛以佛眼觀眾生的疾苦,比現在X光透視更清楚。佛闡述父母對兒女的恩德,特別是以母親為例,說出父母對子女的十種深厚恩德:

第一、懷胎守護恩。佛告訴我們,胎兒在母腹中,逐漸長大。使母親有山壓下來的沉重感,若胎兒在母腹中亂踢亂動,使母親有地震風災的感覺。母親心驚肉跳,擔憂腹中的胎兒,沒有心思打扮自己,連梳妝鏡和漂亮的衣服都閒置一邊了。

第二,臨產受苦恩。十月懷胎之苦總算熬過去,一朝分娩,如生重病,血流滿床,疼痛難忍,但是母親還是牽掛祈禱著讓小兒能平安降生。

第三,生子忘憂恩。母親經過一場生死掙扎的痛苦,生出了孩子,而且知道小兒平安無事,她就不以自己的苦為苦,臉上露出了笑容。

第四,咽苦吐甘恩。父母對子女的照顧不捨晝夜,對子女的愛重情深,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只要子女能健康溫飽,父母就感到安慰。

第五,回乾就濕恩。如果直解就是小兒尿床,弄濕被褥(古代還沒有現代的這些尿片紙巾)母親趕緊把孩子移到乾爽之處,自己睡在又濕又冷的地方。引申意思是父母總是把好東西給兒女享用,自己雖然沒吃好,沒睡好,而毫無怨言,只求兒女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長大。

第六,哺乳養育恩。佛說,母親如同大地,父親如同蒼天,子女被父母的愛所覆蓋滋養。即使你長得很醜,父母還是愛你,即使你是殘缺手足的人,父母還是不厭倦地照顧你。父母的養育之恩,在點點滴滴,在日日夜夜。父母的愛是偉大的,是無微不至的。

第七,洗濯不淨恩。母親為孩子每日洗滌,操持家務,這個恩也是說不盡的。母親原本是花容月貌,玉手纖纖,而過度洗滌不淨之物,包括孩子的屎尿,雙手變得粗糙起來,母親原本紅潤青春的面孔,也因日夜操勞而憔悴。只為愛子女,慈母改容顏。

第八,遠行憶念恩。愛子遠去他鄉,或求學或出差或工作,父母早晚懸念,祈禱兒女平安。如果兒女不懂事,或離家出走,或外出毫無音信,父母會為兒女傷心落淚,肝腸寸斷。

第九,深加體恤恩。父母看見子女受苦受累,總是想盡辦法幫助子女,為子女分擔。看見子女辛苦,父母心不安。正如佛所說的:「子苦願代受,兒勞母不安。」父母的恩德是這樣偉大,對兒女之愛,永無枯竭。

第十,究竟憐憫恩。佛說:「母年一百歲,常憂八十兒,欲知恩愛斷,命盡始分離。」父母對兒女的愛,伴隨一生,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乾。」父母對子女的愛是這樣永恆,這樣長久,這樣無微不至!不管子女處順境,還是逆境;不管子女是呀呀學語的兒童,還是踏上社會的青年;不管子女是默默無聞的平民百姓,還是光宗耀祖的名流顯貴,父母的愛永遠常相隨!父母對兒女這樣無私、博大、真誠、長久的愛,這種富於犧牲精神的愛,佛說:「假使有人為於爹娘打骨出髓,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這句話說,假使有人為於父母獻出骨髓,經過百千劫的漫長歲月,也不能報盡父母恩啊!

釋迦牟尼佛所講述的《父母恩重難報經》,從我們的具體生活說起,父母的一生都在關心幫助子女,而子女的一切,從胎兒到出生,到讀書工作,成家立業,沒有一樣離開父母的關懷。讀罷此經,沒有人不為之感動的!讀罷此經,方知自己是忘恩負義的人。看看今天的社會,有多少人或為功名,或為妻子,或為金錢而疏遠父母,甚至嫌棄父母,背離父母,虐待父母。我們甚至聽到新聞報導河北有為賭博還債殺害父母,北京有為婚前同居不遂殺害父母,陝西有為搶奪財產殺害父母,種種大逆不孝,令人痛心不已。所以,當時佛的弟子們聽罷此經,「垂淚悲泣,痛割於心……深生慚愧,共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深是罪人,云何報得父母深恩?」我們都是罪人啊,我們怎樣才能報父母恩呢?

佛告弟子:「欲得報恩,為於父母書寫此經,為於父母讀誦此經,為於父母懺悔罪愆,為於父母供養三寶,為於父母受持齋戒,為於父母布施修福。若能如是,則得名為孝順之子;不作此行,是地獄人。」

這段話主要的精神是開示我們只有宣揚孝道,實踐孝道,才能談得上報恩。佛家,重視孝道。釋迦牟尼佛,以身作則,為人演說孝道,成佛以後,親自為父母講經說法,告訴他們宇宙人生的真相,啟發他們的智慧而徹底離苦得樂。在他父親去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守在他父親身邊,安慰他,開導他,讓父親放下一切憂慮煩惱,念阿彌陀佛,往生一個美好的世界──極樂世界去。給予父親臨終的關懷。父親過世後,佛親自抬棺材,安葬父親。釋迦牟尼佛在另一部著名的經典──《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說:「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是成佛的正因之一。成就佛道,就是成就了最圓滿的智慧,而這種最圓滿智慧的基礎,第一步就是孝養父母。

在去年(2004年 7月份)我們看到一則新聞報導:中國江蘇省泰州高港區口岸鎮第二中學校長姚總傑非常重視弘揚孝道。以此作為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該校在2004年 6月13日舉辦了「如何孝順」的座談會。辦得很成功。該校校長老師都認為不僅要給孩子們說孝道,還要讓他們從日常生活小事做起,比如,要求學生對父母講話態度要恭敬,不頂嘴,不發脾氣,不讓父母生氣,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在學校進行的有關這方面的測試題中,曾問:你父母的生日是幾月幾號?你最關心的家中事有哪些?等等。促進孩子們對父母的關心思考。姚校長還教學生唱孝歌:「父母養兒女,恩情重如山;人老年紀大,千萬不能嫌;衣被勤換洗,飯菜應煮爛;生病請醫生,侍奉在床前;入冬添衣被,老人怕天寒;入夏蚊子多,掛帳睡得安……」因此這間中學的孩子們都逐漸學習從生活中體現孝道。

我們還聽到中國海口孝廉國學啟蒙中心的老師們,在全國各地乃至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澳大利亞等國家宣講孝道,把孝道融入「幸福人生講座」,廣為勸化,將儒家啟蒙教本《弟子規》作為人生第一規,而第一規的第一條就是「聖人訓,首孝悌」。

中國古代著名的唐詩:「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這是一首家喻戶曉的唐詩。詩中描述的是一件生活中極平常的事,兒子要出遠門了,母親為他縫製衣服,一針一線,密密地縫,就怕縫得不結實。因為兒子外出不知何時歸來,要是縫製得不牢固,兒子離鄉背井在外,會帶來不方便。就是這麼一件小事,母親的愛,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懷已融進裏面了。所以詩人感歎地說:母親的恩德就像太陽,作子女的如同小草。小草啊,如何報答太陽的偉大恩德呢!

我們真是感謝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出了一部《父母恩重難報經》,我們才清楚地知道,父母的恩情比山高,比海深。

上面我們介紹了儒家孔子所闡述的《孝經》的道理,又介紹了佛教中釋迦牟尼佛所講述的父母恩重難報的恩德。現在我們再從道家善惡因果感應定律來體會孝道。

3.道家—明之以因果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又稱太上老君。老子與孔子都是周朝時代的人。孔子曾經向老子請教過「道德的本源」及禮樂制度。孔子對這位太上老君是十分尊敬的。這位太上老君有一篇教人改惡行善的《太上感應篇》。文章中說道:「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裡指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福和禍都是自己造作,自己招來的。因此他教導人要「忠孝友悌,正己化人」。太上老君還說:「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意思是說,行善之人起碼是忠孝友悌都做到(能忠效國家,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這樣的人,人人尊敬他,上天會保佑他,福祿不求自來,凶事會遠避他,神靈會衛護他,他做任何事都能成功的。有沒有這樣的例子呢?有。

中國古代著名的帝王舜,就是一個例證。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孔子說,舜的孝敬做到了至極了,舜到五十歲了,還是那麼愛敬他的父母。舜,名字叫虞舜,為人溫和孝順。母親很早去世,後母對他刻薄虐待,父親不明事理,受後母挑撥,不喜歡舜。弟弟是後母所生,對待舜也極不友善。舜,就是在這樣一個家庭中生活,但是他很能忍耐,他明白道理,正如「弟子規」所說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雖然父母不喜歡他,他還是孝敬父母,雖然弟弟跟他作對,他還是友愛弟弟。後母視他為眼中釘,但無諭讓他做什麼重活,舜都能很好地完成。讓他去耕田,他就很好地耕田;讓他去捕魚,他冒著大雷大雨,也無怨言。甚至後母和弟弟想害死他,在他下井工作時,倒土填井,幸虧他預先在井底挖了一個通道口,爬了出去。舜沒有死,給他後母很大的震驚。他回家後,對後母和弟弟,一句怨恨之言也沒有,一點怨恨之心都沒有。還是那麼恭敬友愛,最後終於感化了雙親。舜的孝,感動天地,據二十四孝記載,舜耕田時,山中大象跑出來,為他耕耘,代他勞動,小鳥為他播種。舜的孝行,傳到當時帝王堯那裏,堯帝非常歡喜。他覺得自己的接班人,應該是這樣有道德的人,堯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舜,請舜出來協助自己管理國家大事,以後把王位就傳給了他。當時天下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民俗諄厚。堯舜皆是中國古代的聖君。孟子說:「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告子章》),這不正是證明了《太上感應篇》所說的「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道家另一大德,呂洞賓,尊稱呂祖,在《勸孝文》中說:「世之人,善莫大於孝,不善莫大於不孝。」老子在《道德經》說:「六親不和有孝慈」,意思是說,在六親不和的家族裏,有行孝的人,才最難能可貴。舜是個耕田的人,他並沒有想到會當帝王,可是他的孝行,卻招感福祿自來而成為天子。

「不善莫大於不孝」也有例子。古代有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叫原穀,嫌自己母親年老多病,就叫他的兒子,把奄奄一息的母親放在破車上,推到山林裏去,扔棄不管。他的兒子就照辦了。然後回到家裏來,他父親見兒子回來,就問:「你為什麼把破車又帶回來了?」他的兒子回答:「這破車等你老的時候還有用。」這句話多可怕!這不是「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嗎?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不孝之因,將得不孝之果。

再看一個例子。清朝,乾隆年間,在福建莆田這個地方,有一個很有名氣的算命先生,叫馮賡,他給別人算命,都說得很準,所以聞名一時,收入也很豐厚。他給自己算命,命裏有兩個兒子,而且其中一個能顯貴。可是他已經五十多歲了。這兩個兒子哪一個也沒顯貴,而且都賭博成性,不務正業。他心裏很痛苦,聽說武夷山上有一個道人,叫一目道人,修行很好,能知禍福,就前往參拜請教。一目道人說:「命之不靈,乃心術之變也。為人莫重於孝。汝得罪天條久已。汝生平鮮衣美食,鍾情妻妾,而於父母之奉,意甚寥寥。身非汝妻妾所生,何不思木本水源乎?汝能以愛妻子之心事親,可以息鬼神之怒。」這位一目道人是當時武夷山很有名的道長,他開示教導馮賡說:「你算的命,不靈了,那是你的心術變了。人生第一就是孝,而你的不孝已經得罪上天了。你平常吃得好,穿得好,寵愛妻妾,對父母非常刻薄。你要知道啊!你的身體從哪裏來的?是父母所生的啊!而不是妻妾所生的。你如果以愛妻子的心侍奉你的父母,可以改變上蒼和鬼神的憤怒,就可以轉回命運。馮賡聽了以後,深深拜謝歸去,從此將功補過,孝敬雙親,不敢怠慢。慢慢地,果真他的兩個兒子也回頭了,變得純良了,能聽從父親的教導,保住了家業。

這正如太上老君所說的,「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所以,呂祖在著名的「勸孝文」中說:「我能孝,自無逆子。子能孝,自無逆孫,繩繩克繼,葉葉永昌,善孰大焉,利孰厚焉。」意思是說,我能孝順,給孩子做好榜樣,自然沒有不孝的兒子,兒子能孝順,自然沒有不孝的孫子。一代傳一代,這是最大的善事。這是最豐厚的利益了。

我們非常感謝道家的太上老君和呂祖從善惡感應的因果定律、從天理上讓我們來認識孝道的重要。

(二)如何行孝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儒、釋、道三教一貫以孝為基礎,教化人民。正如清朝「雍正皇帝上諭」中所說的,「朕惟三教之覺民於海內也。理同出於一源,道並行而不悖。」孝是做人的根本,是成佛作祖的正因,是百善之先,人間第一事。那麼,奉行孝道,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怎麼做呢?

孔子在《孝經》中說:「孝子之事親,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意思是說,一個孝子侍奉雙親,對父母日常生活飲食起居,能盡自己恭敬心,用歡喜心供養父母,使父母心情愉快;父母有病,及時提供治療,日夜侍候不輕易離開;父母去世時,能給與臨終的關懷,並認真地辦好喪事;父母去世以後,每年祭祀要嚴肅認真,常常追思,感懷父母的養育之恩。這五樣具備,才算是事奉雙親了。

當年,孔子的弟子們,曾經就如何行孝的問題多次來請教孔子。孔子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在《論語》中都有記載。

有一個魯國的大夫(官員)叫孟懿子,他來問孝,孔子回答:「無違」。「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意思是說,對父母不要違背禮節。父母在世的時候,盡子女責任侍奉供養他們;死的時候,按禮節埋葬,和按禮節祭祀他們。《弟子規》說:「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孔子在《論語‧陽貨第十七》說:「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君子守喪時,吃美味也不感到好,聽音樂不覺快樂,住在家裏不感到舒適。我們從這裡可以感觸到古代孝子對父母的那種深情。儒家提倡守孝三年,現代人很多都不能理解。孔子說得好:「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兒女生下來之後,三年以後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替父母守喪三年,當時天下都是這樣做的。這不是很正常的回報嗎?中國傳統祭祀祖先,通常在清明節、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和冬至節。祭祀活動或掃墓,或設壇供品或緬懷先人之德,或誦經念佛,以功德回向祖先等等,都是旨在不忘本。一家人在這種恭敬肅穆的祭祀活動中培養一種感恩的心,培養孝敬父母祖先的心。儒家認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第一》),能夠謹慎地給予父母臨終的守護關懷,又能永遠祭祀祖先,那麼民風就變得淳厚了。

孔子的一個學生子游來問孝,孔子回答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說,現在的所謂孝,只能說養活爹娘而已,連狗、馬都能得到飼養,如果不敬重孝順父母,那養活爹娘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孔子這裡提出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對父母如果沒有恭敬之心,僅僅解決父母吃飯問題,這不是孝的含意。孟子說:「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教誡我們不但為父母提供物質供養,還要存心孝敬恭順。

孔子的學生子夏來問孝。孔子回答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孔子說,在父母面前經常保持和顏悅色,是難能可貴的。有事情,晚輩代為效勞;有酒菜,長輩先吃。難道僅僅是這樣就可以算是盡孝了嗎?

四書《中庸》篇中孔子說:「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意思是說,孝,就是善於繼承先人的志向,善於繼續先人的事業。

以上我們可以看到,至聖先師孔子闡述對孝的實行是層層深入,節節提升的。總歸三條:孝養父母之身,孝養父母之心,孝養父母之志。

1.孝養父母之身

中國著名的二十四孝的故事,有很多這種例子。例如,孔子的學生子路,出身貧寒,經常吃野菜度日。但是為了讓父母能吃到飯,他不辭辛苦,走到百里之外買米,背回家,奉養雙親。後來雙親去世了,他周遊列國,在楚國做了大官,家中的米堆積如山,隨從的車輛數以百計,吃飯時,山珍海味擺滿桌子,可是子路卻很傷感雙親已去,再不能承歡膝下,雖想報父母之恩也不能了啊!

各位朋友們,假如你的雙親還在,你要及時行孝啊!古人講:「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2.孝養父母之心

在二十四孝的故事裏有這樣的一個記載。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姓萊的人,年紀七十了,大家都叫他老萊子。老萊子的父母還在,都是九十多歲的人了。老萊子很孝順,每天給父母提供的飯菜,都是柔軟可口,便於老人食用的。老萊子很體貼老人的心,從不說自己老,怕父母傷感自己的老邁。為了娛樂雙親,他常常穿起色彩鮮豔的衣服,扮成小孩,在父母身邊玩耍,甚至翻跟斗逗父母開心。有時讓父母捧腹大笑,使父母每天都過得很快樂。

各位朋友們,現代人,能以自己的收入供養父母,已經很難得了,還注意讓父母活得開心,這就更難得。廣州市評出的十大孝子裏,看到一個例子。一九九三年醫科大學畢業的學生徐育彩,在金盤護老中心工作,不久就被提升為該中心的主任。她存心讓所有的老人快樂開心,每月拿出自己的工資為護老中心的孤寡老人過生日,買禮物送給他們,買生活用品提供給他們,讓這些孤寡老人感受親人的關懷。八年來,她為這些老人已支付了人民幣十萬元。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這位護老中心的主任心量很大,想方設法讓所有的老人都開心,這種孝心多麼感人!

3.孝養父母之志

我們聽說過孟子母親教子的故事—孟母三遷。孟母不辭辛苦,三次搬家,從墳場附近,遷到市場附近,再搬遷到學校(私塾學堂)附近,使孟子從小受讀書人的影響,熱愛學習。有一次,孟子逃學回家,孟母「斷機杼教子」,把織了一半的布匹剪斷,孟子看了嚇一跳。孟母以此告誡兒子,你中斷學習,就如我剪斷這未織完的布匹一樣,是一事無成的。從此,孟子發憤讀書,繼承孔子的儒學,而成為亞聖(孔子是至聖)。孟母有志培養兒子成為出色的人,而孟子不負母親的栽培,果然光宗耀祖,大孝顯親,這是養父母之志。現代的父母,也都是望子成龍,希望我們做子女的拿出孟子那種發憤精神,成為對社會、對人類有貢獻的人,以養父母之志。

再舉一個例子。中國記載歷史的名著,有《史記》和《漢書》等。《史記》是由司馬遷寫的,由黃帝時代開始,一直寫到漢朝。《漢書》記載了自漢高祖開始至王莽篡位的這一段兩百二十九年的歷史。《漢書》的作者是班固。但實際上《漢書》是班固父子,以及班固的妹妹,兩代三個人完成的。班固的父親叫班彪,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他讀了《史記》很讚嘆太史公司馬遷寫出這樣優秀的作品,使中國的歷史得以流傳。可惜《史記》只記到漢武帝時期,於是班彪下決心要把歷史繼續寫下去。他開始收集有關資料,經過相當的努力,終於開始寫作了。可惜他的壽命不長,只活到五十二歲,還沒有寫完就去世了。班彪的兒子班固,從小受父親熏陶,學識也很淵博,父親去世後,他整理父親的遺物,發心要繼承父親遺志,把《漢書》寫完,完成父親的事業。班固雖經歷種種挫折,仍不放棄這個志願,他不幸遭到朝廷小人的誣陷,而被判坐牢。在監獄裏,他還堅持整理寫書,以後被皇帝釋放回家,繼續寫作。後來班固去世了,《漢書》還有少部分未寫完,班固的妹妹班昭,是一個很有學問的女子,又繼續哥哥的事業,最後完成《漢書》。這不是孔子所說的「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嗎!

實際上,孝養父母之身,孝養父母之心,孝養父母之志,三者是融合一體的。為印光大師所推薦的書《感應篇彙編》中有一個例子。古時候有一個孝子叫崔沔(音免),他母親雙目失明,他到處為母親求醫治療,不惜傾家蕩產。他事奉母親三十年,總是那麼恭敬真誠。晚上,不脫帽子和外衣,以便聽到母親召喚就馬上提供服務。每當過年過節,或遇良辰美景,大家相聚時,崔沔一定扶著母親赴宴,讓母親開心,和大家有說有笑,讓母親忘掉失明的痛苦。母親過世了,崔沔非常傷心,祭祀母親,發心為母親終身吃素。他做官,收入很豐厚,慷慨地幫助他的哥哥、姐姐、侄子、外甥。崔沔說:「母親已經過世了,我沒有辦法表達對母親的孝心了,想到她老人家在生的時候,懸掛的就是哥哥、姐姐、侄子、外甥這幾個人。所以我都要好好的厚待他們,這樣做或許可以安慰母親在天之靈啊!」後來,崔沔官做到中書侍郎,他的兒子佑甫,成為賢明的宰相。

崔沔,真是孝子啊!他的孝心裏已兼有孝養父母之身,孝養父母之心,孝養父母之志。

孝子要圓滿地實行孝道,必須自己不斷地學習聖賢教誨,不僅提高自己的精神層次,還要幫助父母提高心志和智慧,才能使父母獲得圓滿的幸福。比如,孔子說老年之人戒之在得(貪),因為年老了,容易對財產家業兒女貪戀執著,而導致內心不能開朗歡喜,這時孝子應該用古聖先賢的教誨開解父母:「家財萬貫,還不是一日三餐;宅舍無數,還不是夜眠六尺,應該把自己的積蓄財物分出來做一些利國利民的事情,比如賑災、濟貧、助印善書、捐助醫藥及道德教育事業等等。」使父母從做慈善事業中滋養樂善好德之心。父母退休以後一般都比較清閒,甚至感到寂寞或空虛,做兒女的應該積極引導父母學習聖賢教誨,或接受仁慈博愛的宗教教育,使精神有所寄託,獲得聖賢智慧的法樂。更進一步,讓父母明了生死輪迴的真相,從而消除對死亡的恐懼,生起對來生歸宿的希望憧憬。在佛教裏,佛教導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其他宗教也有對來生歸宿的具體說明。在父母去世的時候,孝子做好臨終關懷,守候在父母身邊,給父母安慰,用念佛、誦經,幫助他們往生極樂世界,則孝子的行為便圓滿了。

杭州東天目山上有一個「彌陀村」養老院,住著幾十個老人,他們每天都生活在歡喜的法樂之中,每天凌晨便起床念佛聽經,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心中充滿著對未來憧憬的老人,身上便有年輕人的活力。有一次我到東天目山去,山上有一位九十二歲的孟老太太,精神矍鑠,頭腦靈敏,口齒清晰,我們上山參訪和她聊天,她出口成章,吟出「覺海虛空起,娑婆業浪流,若人登彼岸,極樂有歸舟......」。她還幫助「彌陀村」的負責人策劃工作,是一個好參謀。她對生死沒有恐懼,喜歡做善事,每天歡歡喜喜地生活,是一個很有理想情操的老人。我們孝養父母,除了完成父母的志向以外,更應在提高父母的心志上孝養。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一切聖賢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根本,是家庭幸福的源泉。「忠臣出孝子之門」,國家的棟梁,來自於孝子。弘揚孝道,是利國利世利民的事。

去年,我有幸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二○○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十二月三日)在澳洲阿德萊德大學召開的國際會議。這個會議是研討匯集多元文化信仰的共同價值觀,以教育來化解世界衝突。在這個大會上,淨宗學院院長淨空教授在大會上做了一個精彩的演講,講題是「如何消弭衝突與落實仁愛和平的教育」。在演講中,淨空教授介紹了中華傳統倫理道德教育,他指出「中國聖人總結出道德的十二種德目: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倫理道德的教育要以這十二種德目為宗旨,如果人人都認真學習做到,自然是天下和平安定了。」淨空教授還提出落實這些教育的具體建議,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重視。二○○五年元月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道德教育亞太地區駐澳洲主席德麗歐女士,專門飛來澳洲圖文巴市淨宗學院,會見淨空教授,面談落實這些建議的具體辦法。好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行動起來了!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二○○三年十二月訪問美國哈佛大學時,發表過題為「把目光投向中國」的著名演講。他在演講中說:「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早在二○○○多年前,就產生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說......,中華民族其有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溫總理指出,「人類正處在社會急劇大變動的時代」,要「回溯源頭,傳承命脈......。」

各位朋友們,孝,不正是我們中華民族一代傳一代的命脈嗎?孝,不正是一切道德的源頭嗎?孝,這個字,是會意字,是古人智慧的結晶,這個字上面是老字頭,下面是子,說明老一代和子一代是融成一體的,就是孝。

溫家寶總理說:「中華民族的祖先曾追求這樣一種境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各位朋友們,通過學習儒、釋、道三家對孝道的闡述,我們才知道,唯有孝,才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各位朋友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孝子!

各位朋友們,今天我們來探討第二個大問題:

二、戒淫—守身之要

孟子說:(《孟子.離婁章句》)「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古聖先賢教導我們:一個孝親,一個守身,這兩件是大事。守身當中以戒淫為重要。

(一)人倫道德是幸福的基石

中國人的祖先,是非常有智慧的。他們根據大自然的運行法則,悟出人類應該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而生存,於是總結出人倫大道: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人的一生,都離不開這五種關係。正確處理這五種關係的方法是: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義婦聽(溫順合作),兄良弟悌,朋友有信。我們靜心想一想,一個人的一生,扮演多種角色,如果真能做到當父親的慈愛,作兒子的孝順;當領導的仁厚,作部下的忠誠;當丈夫的能做到三義:道義(承擔起家庭的主要責任)、情義(對妻子感情始終如一)、恩義(上敬老人、下愛子孫),作太太的溫順合作,做到四德:婦德(始終熱愛自己的丈夫、子女)、婦言(言語柔和得體)、婦容(儀態端莊大方)、婦功(善於操持家務及帶好孩子);兄弟之間團結友愛;朋友之間有信用,來往合乎禮度。在這樣的氛圍中生活,這將是多麼幸福的人生啊!

在這五倫關係之中,是以夫婦關係為中心的。然後才產生了其他四種關係。儒學,是中華文化的精華。儒學的主要經典之一《詩經》,有 300多篇名作,是孔子根據三千多首中國古詩選錄的,選取的原則是「思無邪」,詩經是用活潑的形式來教化民俗禮儀的。其中第一首《周南‧關雎》開頭說: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這首詩是以物來襯托人。雎鳩是一種鳥,這種鳥從不亂交配,一個雄鳥只跟著一個雌鳥,所以民間稱這種鳥是義鳥,知禮儀的鳥。詩中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優美的景色:在河水中的沙洲上,有雎鳩的雄鳥和雌鳥在和諧地歌唱。襯托著君子追求的是淑女。窈窕,表示美好之意,指的是女子的品德美好。這首古詩,用雎鳩這種義鳥來比喻,說明男女之間的婚配是很莊嚴的事。正如孟子所說的:「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孟子‧萬章章句上》)男女結婚,是人類最重要的人倫關係。

下面我們來看一個例子。明朝時候,又一位學者叫劉理順。他在未成名之前,是一個品學兼優的青年。他曾經受聘在一家富有的人家做家教。他做家庭教師很認真負責,住在主人家中。主人很器重他,就特別從家中眾多的丫環當中,挑了一個聰明漂亮的女孩侍候劉理順。並讓這個丫環搬到劉理順的房間住。主人的意思是把這個侍女送給劉理順了,讓女孩子終身服侍他。經過三年之後,劉理順準備辭去家教工作,上京趕考。在臨行前,他向主人道謝,表示在此住了三年,又感謝主人專門派丫環照顧他。他請那家主人領回這個女孩子,另外替她選擇婚配。主人很奇怪,說:「這個丫環已經服侍您劉先生三年了,感情應該很深厚了,就請你帶她回去做為侍妾吧。怎麼說還讓我另外為她婚配呢?」劉理順對主人的美意很感謝,但他沒有接受。他說:「難道你真以為我是好色之徒嗎?您的這個婢女確實很美麗,而且照顧我的生活三年,和我住在一起,可是我對這個女孩只有感謝的心,卻從來沒有侵犯侮辱過她。我是讀聖賢書的人,怎麼可以違背禮教,未娶正室而先有侍妾呢?這事萬萬不可!」主人聽罷,半信半疑,認為哪有美色當前,而能不亂的呢?後來請人單獨詢問那個女孩並給她驗身,證實這女孩確是清白的。主人對劉理順先生非常敬佩,讚揚他是一個冰清玉潔有操守的人。劉理順讀書明理,有希聖希賢的心志。在生活中,恪守儒家的倫理道德。後來他上京趕考,高中狀元,貴顯一時,成為當代受人敬重的理學大師。劉理順的品德學問,堪稱君子。他在求學期間,以及事業上還沒有成就時,決不輕率地捲入男女之情中,這種嚴肅的生活態度,不正是今天年青人學習的榜樣嗎?!

我們再看一個例子。東漢時代,皇室中有一位湖陽公主,她看中了皇帝(光武帝)的一個大臣叫宋宏,這位元公主就讓皇帝去給她提親。然而,宋宏是有妻室的人了。一天,皇帝就試探著問大臣宋巨集,宋巨集說:「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皇帝聽了這話以後對湖陽公主說:「你想嫁給宋宏,是沒指望了。」宋宏忠實於自己的家庭,決不喜新厭舊,嫌貧愛富,他對皇帝說出自己的態度:決不會忘記在貧困時交的朋友,決不會遺棄曾與自己共患難的妻子。這是多麼高尚的人格!如果是唯利是圖的人,看到皇帝來做媒提親,會馬上跟自己的妻子離婚了。宋宏有做丈夫的道義、恩義和情義。他的人品不僅為當時的人所稱讚,也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榜樣。

(二)淫欲氾濫的危害

看看今天的社會,出現了許多不正常的現象。家庭本來是社會的基石,但是現代離婚率驚人地增長。據美國國家健康統計局的統計,2002年美國離婚人數是80萬人。中國臺灣離婚率高居亞洲第一,據2001年的統計是每結婚3.5對就有一對離婚。中國2003年的統計數字是全年有133萬對夫妻離婚。大多數國家的離婚率是有增無減。據統計,85%生理缺陷的兒童來自離婚後的單親家庭。而這些家庭的孩子在離家出走、輟學、吸毒、強姦、性病、坐牢等方面都超過正常家庭的孩子9至32倍。

據中國人口網的資訊,全世界處於15歲至24歲之間的青少年有10億,其中中國有2億。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流產墮胎的人中有50%是青少年,平均每分鐘由10名少女進行不安全流產。這是多麼驚人的數字!每分鐘有10名墮胎者,意味著平均每6秒鐘就有一名女子打胎,每六秒鐘就有一個胎兒被屠殺!臺灣每年有30至50萬人墮胎,臺灣輔仁大學神學院生命倫理研究中心發行的《殘蝕的理性》紀錄片提供的數位是:美國外科每年進行 150萬次的墮胎手術。這是多少婦女的血淚創傷!這是多少小生命慘遭屠殺啊!美國亞特蘭大的一位私人診所的男醫生說:「我每天要做50至60個人的墮胎手術。有一天我上班,看到那些排隊候診等待做人工流產的婦女,我的心突然顫抖了,我再也做不下去了,我想自殺。我這不是為婦女服務,而是屠殺生命!我寧願放棄生命,也不願再做一次墮胎手術了。」

據中國海南特區報的報導,在這些墮胎中20歲左右的青年人居多,有的甚至還小。據一家私人診所的醫生介紹,有一個16歲的女孩,已經是第三次墮胎了。她們通常都是隱瞞自己真實的姓名和身份。醫生們很擔憂:因為這極不利於婦女健康。

我們在《殘蝕的理性》這個記錄片中,真實地看到,許多美國婦女因人工流產而帶來嚴重身心創傷,影響了她們這一生幸福。其中一位婦女墮胎以後,大出血,子宮穿孔,如果再懷孕,將會有生命的危險。而且更糟的是她每天必須要掛著一個人工的肛門排泄袋,她很怕在人群中逗留,怕別人聽到她無法控制的排泄聲。她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她痛苦地說:「如果我早知這樣,我一定不會做這種事了,可是當初沒有人告訴我啊!」

另一位墮胎婦女說:「我殺了我的孩子!手術後我看到桶裏被搗碎的小生命的屍體,我看到那是他的頭,那是他的手指,那是他的小腿,我的整個精神都崩潰了!回到家裏,我痛苦了幾天,我一生中沒有這樣哭泣過。而且這種悲痛的哭泣越來越頻繁。我想跳樓。」這是多麼痛苦和不幸啊!這種痛苦和不幸,是由於不節制淫欲、不負責任的行為而引起的。

據美國《醫療消息》雜誌的統計,美國每年染上性病的有 300萬人。未成年男女過早談戀愛,婚前性行為,以及墮胎、賣淫活動氾濫。

據今年(2005年)元月份的報導,美國鑒於這種嚴重的社會問題,布希總統不得不提倡節欲運動。目前許多中學都開設了節欲教育課,呼籲青少年結婚前不要發生性關係。布希總統批准2.7億美金支援全國的節欲運動。

由於男女之間輕率的行為,給個人身心健康、名節事業、家庭幸福、社會安定、後代成長,都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

下面,我們來看一個案例。2004年11月 1日,北京的《新京報》公佈了一則轟動的新聞:上海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陸德明因嫖娼被公安部門當場抓獲。因其嫖娼行為性質惡劣,嚴重影響復旦大學的形象,因此對其進行了嚴肅的處理:陸德明不再擔任經濟學院院長,不能再從事教學活動,取消其教授資格3年……校方表示:「復旦大學內部對陸德明事件十分痛心。」學校對陸德明做出了開除黨籍、開除行政職務、留校察看等處分。這以後,媒體紛紛報導這一事件。

不僅復旦大學對陸德明事件十分痛心,所有的學生和老師以及大眾對這件事都十分痛心!由於在戒淫的問題上,陸德明放縱了自己,以至身敗名裂。這位47歲的教授,是經濟學院的博士導師,是上海市政府的決策諮詢專家,他享受著國務院的特殊津貼,被稱為是上海復旦大學的經濟學家。然而如今名譽掃地!不僅令學校師生痛心,更令家庭妻子兒女痛心,倘若雙親還在,更令父母傷心落淚。且陸德明是在復旦大學讀完學士、碩士。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是國家培養出來的高材生。此事件發生,他豈不是深深辜負祖國的培養?

民國年間蘇州靈巖山的高僧印光大師曾倡印勸戒淫戒殺等善書300萬冊。他親自撰文普勸民眾,他說:「不淫獲福,犯淫致禍。」他說:「世人苟於女色關頭,不能徹底看破,則是以至高之德行,至大之安樂,以及子孫無窮之福蔭,來生貞良之眷屬,斷送俄頃之歡娛也。哀哉!」 印光大師這段話是對陸德明最恰當的評論了。

接下來,我們再看一個例子。民國年間的詩人徐志摩(1896-1931),他的戀愛史和婚變比他的文學作品更轟動於世。徐志摩出身於浙江一家大富人家,留學英國,他的原配夫人叫張幼儀。張幼儀端莊善良,具有中國傳統的婦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賢淑穩重,善操持家務。婚後生了一個兒子,能相夫教子。徐志摩的父母疼愛自己的兒子和媳婦,又非常高興有了孫子。所以父母在經濟上是不遺餘力地支持他們的。婚後,徐志摩出國留學。

1921年徐志摩在英國留學期間,遇到了一位才貌出色的女留學生叫林徽音,他一見鍾情,忘記了自己是已經為人之夫和為人之父了。徐志摩雖然很有才華,也很有錢,但是林徽音鑒於他已有家室,雖然和他交往頻繁,並沒有答應他的追求。

徐志摩回到家裏,開始對自己的妻子表示了公開的嫌棄,說張幼儀是「鄉下土包子」,「我要離婚!」。張幼儀還是默默地為丈夫洗衣服、做飯伺候丈夫。當時張幼儀是公公婆婆送她去英國陪讀的。兩歲的兒子留在家鄉由爺爺奶奶照看。21歲的張幼儀已經又懷有身孕了,可是徐志摩狠心地說:「你去打胎。」張說:「打胎很危險啊,有人會因打胎而死掉的。」徐志摩卻冷漠地說:「做火車肇事還會死人的,難道你就不坐火車了嗎?」

更有甚者,幾天之後,徐志摩不聲不響地離家出走了,可憐的年輕孕婦,在異國他鄉,舉目無親,語言又不通,她痛苦地想自殺,但是後來想起了《孝經》上的話「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於是打斷了自殺的念頭,是孔老夫子的話救了她的命。她重新思考人生。她煎熬痛苦若干天以後,開始求救於在法國留學的二哥和在德國留學的七弟。兄弟們都向張幼儀伸出了援助的手,勸她千萬不要打胎,生出了孩子,兄弟願收養。得到手足的幫助鼓勵,張幼儀在德國生了第二個兒子。後來徐志摩又來逼她離婚。他們在一個朋友家裏見面,張幼儀說:「你要離婚,等稟告父母批准才辦。」徐志摩用狠硬的態度說「不行!我沒時間等!你一定要現在簽字!」張幼儀見他如此無情,對第二個兒子的出生也毫不理會,知道無法挽回,被迫簽字離婚。

因為徐志摩的喜新厭舊和見異思遷,1922年,一個美好的家庭就這樣破裂了。徐志摩離婚後,心花怒放,馬上去找林徽音。可是林徽音卻悄然回國了,不久與他人正式結婚了。徐志摩的追求變成了泡沫。有人評述,時值芳年的林徽音為什麼沒有嫁給才華橫溢的徐志摩呢?因為林徽音憑直觀的感覺,覺得這個詩人的熱情不足以信賴。

徐志摩留學後回到北京,常與朋友王賡相聚。王賡的妻子陸小曼,是一個漂亮的才女,愛好藝術,擅長詩、書、琴、畫。不久王賡調往哈爾濱工作,陸小曼留戀北京,沒有與丈夫同去。在這段時間裏,徐志摩與陸小曼接觸的機會更多了。徐志摩開始追求陸小曼了。當時北京的知識界,對這兩位才子才女原本是有很多讚譽的,但因為他們兩個人的交往已超越了禮度的範圍,徐志摩是在迷戀一個有丈夫的女子,所以社會上的流言蜚語就多起來了。本來這時懸崖勒馬還來得及,但是色迷心竅,徐志摩沒有回頭,最後的結局就是陸小曼離婚了,另一個家庭破裂了。徐志摩和陸小曼結婚了。這件事成為當時轟動京城的新聞。陸小曼的父母不高興,徐志摩的父母更生氣,他們中止了對徐志摩的經濟供給,並且根本不見這個新媳婦。正如《弟子規》所說的:「德有傷,貽親羞」。徐志摩的老師梁啟超在他與陸小曼結婚時,訓斥他說:「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學問方面沒有成就;你這個人用情不專,以致離婚再娶……以後務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徐志摩和陸小曼結婚後,住在上海,慢慢地感到了生活的壓力,經濟拮据。陸小曼生活散漫奢侈,不做事情,家中顧傭人。公公婆婆堅持不見她,她的自尊心受壓抑,生了病,而徐志摩呢,要東奔西跑去兼課賺錢,來往於上海北京之間。徐志摩在北京大學上課,希望陸小曼從上海搬到北京來。可是陸小曼迷戀上海的生活,不肯去,喜歡打牌、跳舞、看戲特別是吃上鴉片膏和戲子們打的火熱。徐志摩對此非常不滿,夫妻經常吵架。1931年11月,徐志摩聽說他過去追求過的林徽音將於19日在北京舉行演講會。他興奮地搭機趕往北京去捧場,結果這次飛機失事,這位才子結束了五年的新婚生活,死時才35歲。

徐志摩接受了西方的教育糟粕部分,隨著自己的感覺走,不顧道德。雖然他做到了「我要成為中國第一個離婚的男子」,但是他並沒有幸福。後人著述《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作者張邦梅)曾評論:「徐志摩一味西化,把固有道德拋諸腦後,對待共同生活五、六年的結髮妻子,一點恩情也沒有;他忘了朋友之妻不可欺的古訓,竟然與友人之妻陸小曼談戀愛,一手摧毀自己的家庭,又造成另一個家庭破碎,更傷透了父母的心。」

《弟子規》中說:「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徐志摩不正是這種人嗎?徐志摩雖然會寫詩作文,但對愛情婚姻輕率的行為,違背了人倫道德,可以說對父母不孝,對子女不慈,對妻子不忠貞,對朋友無信義,並且他身為人師帶壞風氣,所以他的結局是不幸的。

與之相反,他的原配夫人張幼儀,被丈夫遺棄以後,重新生活,入德國學校學習,專攻幼稚教育,五年後學成回國。上海一家女子銀行聘她做總裁,並且她還經營了一間服裝公司,均大獲成功。她在百忙中還請了一位國學老師,給自己講解孔孟之道,每天一小時從不間斷。她有留學的新學識,又攝取中華文化的精華,不忘中國傳統的美德,離婚後自己撫育兒子長大成人,仍然孝敬徐家二老,做為乾女兒照顧二老,為他們送終。徐志摩罹難後,張幼儀每月還寄錢幫助陸小曼。臺灣版的《徐志摩全集》是在她的策劃下編輯的。她享年89歲。我們看到張幼儀敬老愛幼,她寬恕了徐志摩,還出版了他的文集,接濟他的遺孀,而且經濟富厚,事業興隆,兒孫孝順。她受到人們的尊敬和稱讚,她是幸福的。

以上我們從上海陸德明和民國詩人徐志摩的例子,看到活生生的事實,男女之間違犯道德的行為,給人生帶來不幸的後果,給社會帶來不良的影響。那麼,應該如何避免這種事件的發生呢?

這就是我們在下面要談的問題:

(三)如何戒淫

淫欲,它是從心裏萌發的念頭,要根本上解決,還要在心地上著手,而同時又要在事上禁止。下面我們提供四條謹供參考。

1.學習聖賢、提高志趣

我們先看一個例子。宋朝有一位賢能的宰相,叫司馬光,人們尊稱司馬溫公。當時,他沒有兒子,他的夫人很著急,覺得自己沒有生兒子,就作主替丈夫買了一個女子做妾。而且這個女子長得非常美麗。夫人就把這個女子送到司馬光的書房。司馬光正在專心看書,他沒有注意這件事,也沒有抬起眼看這個妾。這個妾為了討好司馬光,就拿起一本書問:「這是什麼書啊?」司馬光很嚴肅地說「這是《尚書》」。之後他又去專心讀書了。這個美麗的妾,在房間裏站了一會,又各處看了一下。司馬光沒有再和她說話了,她就只好自己退出了。

在這裏,我們看到一個「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的人,對於女色置若罔聞,心中全是倫理道德、聖賢教導,志趣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即使是美色當前,心無欲念,巋然不動。

司馬光和劉理順(上面提到的例子)都是以聖賢的教誨作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內涵,居高臨下,那麼戒淫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儒家經典之一《禮記‧禮運篇》教導我們恪守人倫道德,盡人的十種義務:「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溫順合作)、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又指出我們不能跟著人的情欲走。「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聖人之所以治七情,修十義」。在日常生活,我們遵循聖賢教導,控制自己七種情欲,不讓它氾濫,盡自己應盡的十種道義。我們就不會犯錯誤了。

儒家的經典《四書‧大學》篇中教導我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如何修身?首先,從「格物致知」開始。格物,有多種解釋,取印光大師的解釋,格物者,革除物欲,致知者,開啟智慧。所以《大學》篇中有著名的教誨,「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所以,立志無論大小,或希望自己好、家庭好,或希望國家好、世界好,都要先從格物開始,在革除物欲上下功夫。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寡矣。」(《孟子‧盡心章句下》孟子告誡我們,修養心性的方法,沒有比減少欲望更好的了。為人欲望不多,即使善良的心性有所喪失,也喪失不多;為人欲望很多,即使善良心性有所保存,也保存極少。要把自己的志趣從財、色、名、食、睡五欲之中提升出來。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人的規律是:吃飽穿暖、住得安逸。如果沒有受教育,就和禽獸差不多。故「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的這段話就是儒家的五倫。孟子還指出:「仁也者,人也;義也者,宜也;禮也者,履也;智也者,知也;信也者,實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盡心章句下》。註:有的版本沒有說的那麼全,據朱熹《孟子集注》說:「如此則理極分明」)孟子這段話就是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仁,就是講究愛人;義,就是做事合理;禮,就是履行規定;智,就是具有智慧,知識;信,就是講究誠實,合起來,便叫做道。

這五倫五常,就是古聖先賢教我們的道德。願各位朋友,都能記住它,理解它,實踐它。

現在全國各地兒童讀經活動逐漸開展起來,青年人也要抽空補課。在這裏介紹一些眾口皆碑和行之有效的聖賢經典,供參考:《弟子規》、《三字經》、《孝經》、《大學》、《論語》、《中庸》、《孟子》、《禮記》、《易經》、《朱子治家格言》、《了凡四訓》、《老子‧道德經》、《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佛說十善業道經》等。

其中《弟子規》是我們做人的基礎,應從這裏落實。淨空教授在2005年新年獻禮致辭中特別指出:「願我同倫特重十善業道及弟子規的認知與學習,務必百分之百的圓滿落實,此乃化解一切災難之根本修行大法!」

2.非禮勿視,非禮勿動

有一次,孔子的學生顏回向老師請教關於克己復禮(抑制自己履行禮規)的實行問題。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合禮的現象不看,不合禮的聲音不聽,不合禮的話不說,不合禮的事不做。)顏回說:「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我顏回雖然遲鈍,也要實行這些話。)《論語‧顏淵第十二》

各位朋友,我們應該說,今天雖然誘惑很多,我們更要實行這四句話。《弟子規》教導我們:「非聖書,摒勿視,蔽聰明,壞心志。」「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現在媒體傳送資訊的管道實在是太多了。青少年的犯罪率為什麼增加?據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所的統計表明,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總數已經占到了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 70%以上。網路中的有害資訊以及一些電影、電視、書刊的色情描寫嚴重污染青少年的心靈,誘導他們走上犯罪的道路。數年前,網路剛興起時,據臺灣的一份資料顯示,每天點擊觀看色情網站的人數約80萬人。可想而知全世界每天有多少人受到色情的毒害!中國有 3億多的青少年,每天還不知道有多少人被污染。因此今天,回憶先師孔子的教導更有意義了。決定要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我們來看一個非禮勿動的例子。明朝嘉靖年間,有一位俊美文雅的書生,正在準備功課。要上京城趕考。他的鄰居有一個少婦,很美豔,她對這個書生很注意,而且心裏很愛慕他。但是,她是有夫之婦,一天她的丈夫出遠門,她就隔著牆的空隙招呼那個書生,叫他從牆上越過來。她嬌聲嬌氣的樣子,使這個書生動了心,他就搬了一個梯子,一步步地登上去,突然,他一轉念想,孔老夫子有訓導:非禮勿動。我是讀書人,怎麼可以做這種背禮的事。於是他就從梯子上退下來了。那個少婦,很不甘心,又使溫聲細語勾引他。於是書生又動搖了,又爬上了梯子,騎在牆上,又想起聖賢的教誨:君子要慎獨,而且上天不可瞞。於是急急地下梯,關上門戶,閉門不出了。不久上京趕考,考中了,很順利。主考官在改卷子的時候想,今科的狀元不知是何人呢?瞌睡中聽到耳邊有聲音說:「狀元乃騎牆人也。」放榜之後,狀元、榜眼、探花(前三名)等都來拜見主考官,主考官就問:怎麼有人告訴我說狀元乃騎牆人也,這是怎麼回事?」那位書生就把自己的一段遭遇如實地告訴了主考官。於是就留下了這段故事。

我們可以看到這位書生在誘惑面前,是存教禮而滅情欲。經過思想鬥爭,他是非禮勿動。所以他才能專心準備功課,狀元及第。如果不這樣的話,他的錦繡前程就毀於一旦了。

在男女之間的交往中,要注意保持禮貌的距離。這個「禮」是非常重要的。佛家講戒律,儒家講禮規,超過了禮規,就會鑄成錯誤。

3.白骨觀、不淨觀與觀空

我們先看一個例子。唐朝,山西太原有位書生叫狄仁傑,他生得風度翩翩,豐神俊朗,是一個文雅清秀的讀書人。他上京參加考試,途中寄宿在一家旅舍。晚上,夜深了,他還在讀書,突然有一個美麗的少婦,悄悄進來會見他。一問之下,才知道她是這間客棧主人的媳婦,因丈夫剛死不久,是一個新寡。她白天見到狄仁傑年輕英俊就動了心,晚上來找狄仁傑相會。狄仁傑看到這個少婦確實是年輕貌美,而且千嬌百媚地挑逗自己。可是他突然想起了一位老和尚的話,就嚴肅而和藹地對這個少婦說:「我以前曾借住在一間寺院中讀書,曾經有一位老和尚為我看相,說我的相主貴,將來必能榮顯。但是一生要特別謹慎,不要因貪愛美色而犯淫戒。我請教老和尚,美色當前,是極難控制的。不知用什麼方法能熄滅淫念呢?老和尚慈悲地對我說:我教你一個好方法。男女之間因貪愛美色而起欲念,這時你就觀想對方忽然生了一場大病,骨瘦如材,頭髮蓬散,眼睛深陷,像鬼一般可怕,再觀想她死的時候那種抽搐難看的樣子,以及死後身體發臭,那麼你熾熱的欲火就一下子冷卻了。」狄仁傑說:「我非常敬佩和感謝這位老和尚的教導,不敢遺忘。所以我也把你當病重、病死想。你也可以用老和尚的方法觀想我,那麼我也是一堆白骨,一堆臭肉,沒有什麼可愛的。這樣你也就可以為你的丈夫守節了。」那少婦聽完狄仁傑這一席話覺得十分慚愧和感動,她流淚跪下,拜謝說:「感謝您的大恩大德,不但保全了我的名節,還指示我熄滅淫欲的方法,我今後一定會潔身自守。」後來這位少婦果然堅守婦節,受到朝廷的表彰。而狄仁傑上京趕考及第,成為唐朝安邦定國的重臣,官做到宰相。後來又被追封為梁國公,極為顯貴。狄仁傑為政期間,焚燒淫書,獎勵百姓崇尚道德禮規,是一代名臣。

在這個真實的故事裏,我們看到狄仁傑沒有犯錯誤是得力於一位元老和尚教他白骨觀、不淨觀。中國禪宗第一代祖師達摩大師曾做一首皮囊歌:「尿屎渠,膿血聚,算來有甚風流趣。」唐朝道家大德呂洞賓說「休誇少年趁風流,強走輪迴販骨頭。不信試看明鏡裏,面皮底下是骷髏。」

我們再看一個例子。明朝的時候,有一個好色青年,很想改掉自己的惡習,常常為此很煩惱。就去請教一位大德王龍溪先生。王先生說:「假如有人告訴你,有一位貌美如花的名妓在房間裏等著你,你一定會興沖沖地去,可是打開房門一看,原來是你的姐姐,或者原來是你的女兒,你此時的淫念是否會立刻熄滅呢?」這位青年回答:「當然是沒有了。」王先生說:「所以淫念本來就是空的,只是你誤把它認作是真的了。」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人生就是一場夢,過去的風流,而今安在?剛剛的念頭,現在也沒有了。所以古人說:「靜心一返觀,男女真兒戲。」如果一個人常常能提起「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世事如幻,那麼他對美色就不會貪著了。

總之白骨觀也好,不淨觀也好,觀空也好,都是用智慧來化解,讓我們把情欲放下,不要讓它作祟,不要讓它牽著鼻子走。

4.深信因果、戒淫得福

如果一個人他對於以上所說的道理方法都不懂,但是他能深信因果,不做違禮違法的事,他就得福了。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善因得善果。以戒淫為因,果報是什麼呢?果報首先是得功名如意,眷屬如意,能得貴子(好後代)。能健康長壽(夫妻之間能節欲,均得健康長壽)。戒淫能令人身心安樂,最後得善終。中國人所推崇的五福:富貴、康寧、好德、長壽、善終,都可以得到。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古代有一個人叫何澄,他是一個有名的中醫。有一天,有一個姓孫的病人請何醫生到家中看病。這個病人已經生病臥床很久了,他家中的財錢都用盡,能典賣的東西都賣了治病。可是病還是不好。所以請何醫生來診治。病人的妻子小聲對醫生說:「家中沒有酬金給您,我只有陪您睡覺來報答您。」何醫生聽了之後,很嚴肅地拒絕她說:「你怎麼說出這種話?我不收錢,也一定會為你丈夫認真看病治療。你不要說這種話來侮辱我的人格,況且你也是自己侮辱自己啊!」病人的妻子聽了,很慚愧地退了出去。晚上,這個何醫生作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天神告訴他說「你行醫有功,而且不會乘人之危急亂人婦女,壞人倫常。所以天賜你伍萬錢。」這個醫生夢醒後,也沒有在意此事。可是過了不久,皇宮太子生病,有人推薦何醫生去看,服藥一劑就痊癒了,即賞錢伍萬。與何澄夢裏天神說的一樣。

戒淫得福,邪淫致禍。凡是不為國家法律或社會道德、倫理道德所承認的男女關係都屬邪淫範疇。邪淫致禍。我們不要忘記上海復旦大學陸德明和民國詩人徐志摩給我們的教訓。我們明白了這些道理,沒有不棄邪歸正的。倘若以前做過錯事,現在明白了,改過自新,天不懲懺悔改過之人。古德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沒有做過錯事的人,更要謹慎自己,學習聖道,恪守禮規,以防失足。《弟子規》明確教導我們:「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結束語

古人說「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各位朋友,我們今天相聚,也就是研討了這兩個問題:孝與戒淫。孝是立身之本,戒淫是守身之要。人在天地之間,是需要有這樣的德行才能站得住,一生才能吉祥如意。讓我們共同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國家和人民的人。最後,讓我們用《弟子規》──這被稱為做人子女和學生的第一規範的嘉句來結束今天的討論,那就是「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文章出處:

◎《孝與戒淫─淺談青年應有的美德》電子書下載.華藏淨宗弘化網

◎《孝與戒淫─淺談青年應有的美德》線上Pdf瀏覽+下載.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留言

熱門文章